用鲜活的当代青年艺术 回溯中国历史文脉
——青年策展人舟小侠访谈
■本报记者 唐永明
【青年策展人和艺术家要做中国文化传播的使者】
问:您这次参加青艺博,带来的展览主题是“信可乐也”,您是基于怎样的策展理念?
舟小侠(以下简称舟):本次展览的主题“信可乐也”来自于《兰亭集序》。如果说中国历史上最知名且影响深远的一次文化聚会,当属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那场“兰亭雅集”——就像今天的展览一样,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一篇《兰亭集序》成艺史经典。好友的相聚,知己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实在是一件值得快乐的事情,展览的主题“信可乐也”正来源于此。
从中国本土的文化出发,对当代文化艺术的思考是我一直以来思考和实践的方向。我目前从事考古学的图像科研工作。近几年参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系列成果展的策划工作的经历,为我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研究和展示夯实了基础。今年又有幸参与到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的策划团队工作中。本届“威双”中国馆以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图像作为基础,邀请了7位著名的当代艺术家进行全新的当代艺术诠释。对于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重新挖掘和当代性展示,使得展览在海内外得到了非常好的评价,被“福布斯排行榜”评为今年“威双”最值得观看的10大国家馆。
常言说“最中国的就是最世界的”。实际上,当代的我们正是要有这样的自信。中国有太多的文化经典,如何用更适合当代人欣赏和理解的方式去解读、传播、重述这些优秀的中国文化,回溯中国的历史文脉,是当代青年策展人和艺术家的时代命题。
所以,我希望我们的展览能够唤起人们用心地重读中国经典。可能在中小学时候就背过、考过的耳熟能详的名篇,结合当代鲜活的艺术作品去看,结合此情此景去解读,又会给人不同的感受。
【今天的我们与古人仰望着同一轮月亮】
问:展览的主题理念在展览的内容串联和作品选择中是怎样体现的?
舟:中国本土哲学是在指导人的生活,当人们与外部世界发生关联的时候,会产生“艺术”。甲骨文的“艺”字,形像是一个人双手持草木,表示种植,就是人们在耕种的时候,发现与植物的关系,从而产生了“艺”。而这条中国哲学的、艺术的线索从来没有断裂,古人之所思,与今天艺术家们对世界的理解、对生命的感悟、对艺术的创作不谋而合。展览的四大主题,宇宙之大(见天地)、品类之盛(见众生)、暂得于己(见自我)、死生亦大(见生死)都来自《兰亭集序》中。这些一千多年前王羲之时代人们思考的课题,也正是当代青年艺术家创作的所思所想。
正像展览中摄影师朱页川拍摄的“月圆月缺”的影像作品,“月有阴晴圆缺”,当年苏轼写下这句词的时候,与今天的我们仰望着同一轮月亮。
本次展览20余位参展艺术家,作品间隐含的互文关系将成为若干条隐秘的线索,串联起作品之间的某种量子关联,形成一张非线性的意义网络。
【用东方智慧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问:这样的策展方式,是在用不同艺术家们的作品讲述一个更宏观的展览叙事。是先有展览板块还是先定的艺术作品?如何使作品恰到好处地表达展览的主题呢?
舟:作品的选择和展览的主题策划是相辅相成的,也要根据空间去考量板块的设置,选择合适的作品。
当然,作品内涵的理念是否与展览主旨相合,是最先看中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我们与古人看到的宇宙还是同一片宇宙,但是大地上的“品类万物”随着城市化进程,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来自于内蒙古的艺术家青格乐图告诉我他绘画作品的理念——在蒙古族的游牧习俗中,有“三块石头”的习俗,族人安营扎寨,会就地取材从自然中借三块石头组成篝火生火。而在族人离开的时候,又会将石头还给自然。青格的作品中运用了天然矿物质颜料,也是借助了自然的力量。与自然共生的世界观,实际上是古老的东方智慧,与今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一脉相承。对于人与自然、人与城市发展反思的关注,又比如,陈荣辉的《摩登上海》系列的两件摄影作品,在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的空中花园俯瞰都市的清洁工,与夏日泳池中戏水的色彩艳丽的人群形成某种图像意义的反差。这位摄影师曾获得世界摄影界的最高奖——菏赛奖的荣誉。
在最后一个板块“死生亦大”中,赵兵的“管子”系列,仿佛记忆的纽带、脐带,在时空中盘旋、串联。邱涛邀请观众一起参与作品新兰亭集序的创作,观众们通过捏的方式,重塑了文字,这既是毁坏,又是一件全新作品的诞生,诞生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兰亭集序”。宋兮的作品《欢乐颂》,将蚊子撞上电蚊拍的一瞬光点记录下来,一千个光点的消亡,形成了贝多芬的《欢乐颂》崇高和渺小、伟大和卑微同时在作品中折射出来。飞虫生命的最后瞬间仿佛烟花一样绚丽、灿烂,又如同那夜空中一颗颗闪烁的天体。展览就在这曲《欢乐颂》中结束。
【游戏、动漫、摄影、行为、装置都是当代青年的艺术表达】
问:展览中的作品不拘泥于架上绘画,还有很多表现形式。你对展出作品的形式和材质有怎样的安排?
舟:与过往“艺博会”偏向于市场、着重于架上绘画的情况不同,本次“青艺博”给了我们策展人和艺术家很大的发挥自由,在兼顾学术研究的基础上,不限制艺术表现的材质和媒介,对展览的呈现也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我希望我们的展览能更多地呈现当代青年艺术家丰富的创作面貌。在我们的展览板块中,艺术创作形式多样,除了油画、丙烯、版画、水墨等架上绘画外,还有摄影、装置、影像艺术、行为艺术,甚至于还包括动漫画、数字绘画、互动电子游戏等非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形式。
这也是艺术作品吗?或许有人会这样问。但是“艺术”的形式和手段从来没有被限定,“艺术”的边界也在不同的时代不断被拓展。这些新的手段和材质,正为这个时代的当代青年提供了最鲜活的体验和尝试。这些作品不论什么材质或创作手段,都是他们对于现实的真切感受和艺术表达。
值得高兴的是,这样的作品在展览现场不仅受到年轻观众的喜爱,一些中老年观众也驻足观看、参与体验、拍照留念。这也显示了当下艺术展览观众的包容性和开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