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墨霞光
姚国霞中国画作品展亮相杭州
12月6日/浙江美术馆
编者按:最会讲故事的策展人谢海在“彩墨霞光——姚国霞中国画作品展”中讲述的是励志的故事,展示的是以宏博的视野、坚定的毅力,踽踽独行的身影。谢海试图以展览之皮相勾画“素人画家”姚国霞的艰辛与追求、努力与困惑以及在中国画创作领域的继承与突围。同时,也希望从辅线中看到只要有梦想,只要足够坚持,不管是谁,一定会有一束光穿越所有壁垒照亮现实。
本次在浙江美术馆展出的“彩墨霞光——姚国霞中国画作品展”共展出其近年来创作的大写意绘画60余件,既有鸿篇巨制,又有盈尺小品;有绝色自然,有案头清供;有乡愁,有爱。在展览期间将推出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姚国霞中国画作品集》,本报节选书中部分文本愿先睹为快,以飨读者。
姚国霞酷爱音乐,有一副好嗓子与一腔深情。她也习字,很投入,字有男子气。书家叶成超好唱,是她的歌友。几年前,他带我去结识了国霞。我翻看她练习的字,笔力功夫,让我有些吃惊。我问她:“画画吗?”她说:“没有画过,想学。”我说:“画画吧!你有艺术天份。我的老师李苦禅说过,画是写出来的。”她笑笑,要拜我为师。没过几天,她画的水仙、荷花,便出现在她的厅堂。她一画便上瘾,每天有新作。几个月之后,在她家走廊墻上已挂满她的写意花鸟画。长长的走廊,已成为她的个展画廊。她出道晚,但入道快,画画着了魔,激情像山泉奔泻,新作源源不断。人们都说,她有艺术天份,歌唱得好,字写得好,画入门快。她把音乐的旋律和习字的心得,融进水墨中,使画有了自己的个性。
她的艺术眼界高。收藏了一批名家画册,朝夕观摩。她又奔杭州,跟花鸟画名家何水法学艺。几年下来,她已画了近百幅作品,准备出画册、办个展。她来电嘱我为她的画册和展览写个序言。我乐意为之。国霞,共勉之!期盼你的绘画成为丽州的一抹灿烂彩霞。
——鲁光(《体育报》社原社长、总编辑)
浙江有很多画家致力于“小中见大”的研究,致力于在艺术风格流变的关联中深入。作为“非学院派”画家的姚国霞试图把写意画的创作研究,放在纯技法、纯图式的层面上,把技法、材料、书写性作为绘画最主要的部分来对待,从“以书入画”出发,对文人的绘画一概借鉴,对“金石派”的绘画法则一律吸收,把“怎么画”的绘画实践而不是“画什么”的绘画理想放在自己的案头进行考察,在画面中、在绘画过程中感受着“绘画的快感”。
江南的乡土风情和地理风物,自然是姚国霞绕不过去的题材。在她的笔下,竹不仅仅是高风亮节,谦谦君子,也是舌尖上的美味,是内心的悲悯;荷花不只是出淤泥而圣洁之物,还是乡村生活的经验和过往;而极具浙中地域特色的兰花、佛手、茶花,除了绝尘、清香之外,更是画家从自己的出生地寻找乡愁源头的标的物。别人画,我也画——姚国霞可能还不及细想她所画的一切是什么样的使命、价值、意义,甚至是什么样的作用力让自己的灵魂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诘问,一个有意思的结果就提前出现了——她没有本事画出大师前贤们那般诗意和高蹈的旨趣,却有能力跳开世俗的随波逐流,让我们见证平凡的感动,把我们习以为常之所见勾画得亲切而唯美。
——谢海(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研究中心主任、本次展览策展人)
国霞女士初学书法,在黄庭坚风格的行书和草书上下过不少功夫,对流畅而跌宕开张的结构体势已经有所体会。后在鲁光先生鼓励下,便由习字转入习画,进入传统浙派一路的水墨花卉画学习,尤其受何水法先生指教后,得其大写意画风影响较大。或者也可以说,何水法先生的画风特点,正好应了她个人创作方面的画感和笔性,而且在大写意水墨画的实践特点中,毛笔运行的笔性,比其他画面塑造因素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国霞女士能在大写意中比较快地领悟到了挥洒的门径,当首先与其落笔习惯的开张和沉着有关。
时常有人会讨论绘画中的专业与业余之别,而这其实正是一个并不着边际的伪话题,尤其对于水墨画的传统方式而言。而从历史角度来看,水墨画,只有鉴赏体系内的优劣高下,而无画手的身份之别,通过画面的营构,达成自洽的程度,并显示绘画过程中的畅快,便是娱己且娱人了。事实上,传统水墨画的样式,足以令人在对传统艺术涵养的追寻与回味中,寻找到个人的性情和趣味表达之所在。
——沈伟(湖北美院古代美术研究中心主任、武汉美协主席)
姚国霞的花卉作品是从生活中来,她凝聚女性的视角,提炼了生活之美,她画花就是画自己。这是别与历代重于技术表现的男性写意花鸟画家群体所独见的。姚国霞的花鸟画是遵循书画兼修的传统之道渐进而来,她上承明清以来的花鸟写意画风,近习吴昌硕、潘天寿及当代浙派花鸟诸大家画的风格,其中对于吴昌硕以金石入画的花鸟风格着力尤深。然又于吴氏风格之上从生活、自然写生出发,融入个人、地域与时代风气,进而呈现出一番花鸟画的时代新意。
姚国霞的笔墨是具有时代性的,尤其是用笔与墨色的气质源自越地土壤的滋养,既和当代浙派水墨所呈现的风格特点相一致,又有自我的性灵的挥写。更为重要的是画者生活场域与日常工作事务对于内心的磨砺与修炼,也映射到她的画中来,她的心境与性格便在画中呈现出来。她对于传统文人绘画的学习不仅限于书画的承习,还在于对文人精神生活的学习与再生,进而落实到生活与工作中来,她的生活、场域、工作与修心是知与行相统一的。
——王雪峰(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部主任、博士生导师)
姚国霞用笔有意识地强化了渲染之功,在画面中营造出一种朦胧的诗意美感。相较于吴昌硕等前辈,姚国霞则弱化了“骨”的作用,她用水、用墨更多,让“骨”隐含在物象之中,把吴昌硕等人的霸气淋漓转化成了秀润温婉。此外,对姚国霞画作的深入解读,会发觉她是一个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感的艺术家,她的花卉,天真可爱,流露出一股自然之美。她画作中经常出现的佛手瓜,花架上的水仙、郁金香以及竹子、南瓜等,它们既是传统题材,也是现实生活中的常见之物。她采取传统取像和经营的方式,把物象从纷繁现实中解脱出来,以一个画家特有的眼光,通过匠心独运,构建起一个似梦似真的诗意空间。
姚国霞的作品展现了她是一个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底,又有个人特色;既善于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又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感;既深耕传统,又力求突破的画家。
——杨勇(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姚国霞热爱生活,也热爱艺术,她的绘画题材,多来自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花卉和植物。无论隐喻重重的荷花、玉兰、鸡冠花、绣球花,还是梅、兰、竹、菊,抑或是日常所见的高粱、玉米,或是金华特产佛手,均能画出一派生机,且生气盎然。特别是,她能把情感注入画面的同时,一方面能赋予“物”以生命,一方面能让“物”与“我”产生共鸣。当然,在姚国霞的画笔下,她的画面图式更像吴昌硕——与逼真细腻的形象刻画相比,书写意味浓厚的率意用笔,使得画面更显气势。
姚国霞的笔墨传统是鲜活的,她的写意花鸟画,近追吴昌硕,远溯白阳、青藤,用笔铿锵有力,作画洒脱徜徉。当花、鸟这些自然的精灵,当阳光、雨露、日月星辰这些世界一切的美好,通过细微精妙的观察,把它们的神与气表现在画面上,其实就是艺术家与大自然的对话,充满生命的灵性之上就一定充满了诗情,就一定像一首老歌,反复吟唱,且历久弥新。
——吕明翠(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