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观物”和“以物观我”
■陈坚(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社会实践课从本质上说,属于一种直接描绘实物、景物的现场习作。是让学生走出校门,与大自然、人文及社会主义新时代新生活的直面接触。当今美术学院的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课,去体验生活,把传统的写生方式拿来重新探讨和认知,并赋予它新的内涵。我认为此课程是很有意义的,一方面,教师通过实践写生课的教学,探讨了学院教育体系链中基础写生教学和创作指导的关系,对写生教学的重要性进行了重新评价;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写生课程的训练学习,丰富了当今学院绘画艺术创作的可能性,把写生中出现的偶然性、直接性和不可复制性等效果视为一种样式和艺术思潮。因此,可以说,这既是一次事关教学的研究,又是一场艺术创新的讨论会。随着利用摄影技术及网络图像来制作画面手段的普及,写生的价值和意义,需要被放到现当代的语境中进行重新评估。因为用新的科技手段造成的视觉图像虽有其特色和优长,它们的出现也会影响到绘画的发展,可以给绘画手法提供某些新的可能,但他们不可能替代艺术家直接写生的方法,因为画家在客观物象前面,由头脑的思考、心灵的感应和手的灵动性所产生的激情和由此诉诸于画面的美感,对艺术创作来说是具有最珍贵的直接性、随意性、偶然性和独一无二性,写生的方法可以千变万化,但它不会因新的视觉图像泛滥而消失,这一认识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学生的“社会实践”课程往往是和“写生”联系在一起的,写生是中外美术史上一个古老的方法,也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人与客观自然的接触,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和把握,主要依靠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器官,而眼睛看物,对学生来说是学习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看什么、怎样看,怎样运用通过看所得到的印象、体验和感受去加以表现,决定了对学生的气质和品格培育,“看”之所以如此重要,是让学生在看中能体现主观与客观物象的关系,这关系是互动的、变化着的,不是一种方法论机械不变的、相互隔绝的。所谓“观物”就是培养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选择和把握,而且这种判断、选择和把握会随着“观”的过程发生微妙的甚至很大的变化,原因有时在客观的“物”如人、风景、花草等,会在过程中显示出自身不同的侧面,显示出不同的情景,从而刺激学生的感觉,并影响其心境,变的原因有时在于学生自身由其他因素(非所看物)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和敏感的情绪,往往微妙地影响着学生们对客观物象的态度与表达。
不用说中西不同艺术体系对写生有不同的要求了,即使同为一个体系或学派,对写生课的教学方法和态度也大相径庭。不过,尽管有种种差异,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画家对主观的“写”和客观物象的“生”这两者的关系,有“造境”和“写境”之分,即“理想”与“写实”之分,有“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和“无我之境”即“以物观我”之分。面对客观事物画家在笔下一定要表现出个性,画家个人心灵和性格的痕迹在写生的作品中是掩盖不住的。也许正因为如此,研究客观物象或写生的教学方法就更有价值和意义,也更是有趣味的事了。
(陈坚教授与本报合作的水彩画直播教学课程正在进行中,详情请参见11月30日美术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