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美术联考结束
重塑美术基础教学与美术专业的未来
■贺羽(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
随着艺考改革新政策步入实施的第二年,一场规模空前的美术联考于11月30日至12月1日在全国30个省份同步拉开帷幕。
此次联考不仅吸引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考生群体参与,更成为了决定众多艺术学子未来命运的关键一战。联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今年,广西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及新疆艺术学院等,纷纷宣布取消美术类专业的校考,转而全面采纳联考成绩作为招生的重要依据。这一转变,无疑进一步强化了联考在艺术高考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同时也对考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出题思路的革新,是本次艺考改革的另一大亮点。自2024年起,艺考题目设计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艺术理解力、创造力及应变能力,力求通过灵活多变的题型,激发考生的个性表达和综合艺术素养。以今年的速写考题为例,浙江考题要求描绘护航场景,北京则依据《千里江山图》创作俯身观赏图。这些题目不仅考验了考生的基本功,更引导他们在艺术创作中融入思考与想象。
近年来,艺考热度有所降温,考生人数连续下滑,这一趋势为即将到来的校考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促使高校在选拔人才时更加注重质量而非数量。同时,艺考新政对于文化成绩的严格要求,也成为了摆在众多艺术类考生面前的一道难关。今年,包括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在内的30余所高校,因文化成绩达线考生不足,不得不采取“破格”录取措施,这一现象无疑为未来的艺考生敲响了警钟。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今年的艺考生们无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他们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需在文化素养上不断提升,以适应艺考改革的新要求。
这一系列艺术类招生考试的改革不仅涉及选拔机制的优化调整,更深层次地体现了对人才培养模式与理念的全面革新。本期特邀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科基础部教授贺羽,就重塑美术基础教育体系与美术学科未来发展方向的议题,深入探讨当前高等院校美术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全国美术联考结束
重塑美术基础教学与美术专业的未来
■贺羽(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
近日全国美术联考结束,可以看到今天的美术教育正处于空前繁荣与壮大的时期,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十分严峻。
美术生陷入图像依赖
首先,图像对于美术教育与美术专业的渗透已经积重难返。美术基础训练中借助图片或图像已经成为广泛认可的方式。今天美术专业的学生,尤其是学习造型或绘画类的学生,他们的基础能力正在往单纯描摹图像的方向上偏移。学生对于用自己的眼睛直接从生活中组织画面和发掘美感变得越来越陌生,“离开照片不会画画”已经成为今天美术生的通病。这个趋势如果继续发展下去,不太遥远的未来,绘画将变成图像或图像技术的附庸。
其次,人工智能近年的崛起给美术专业带来严峻的挑战。摄影的出现曾经给绘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个半世纪后的今天,这句话的主语换成了人工智能。现在的一些软件已经可以模拟或生成比较惟妙惟肖的画面。大型美术展览上的很多作品,已经有明显的借鉴甚至照抄AI图像的痕迹。而今天我们看到很多院校绘画专业的学生,他们课堂作业或毕业创作的质量水准,很难说就一定高过软件生成的画面。社会上不少原来需要美术工作者担任的岗位,已经开始被人工智能系统所胜任。不少游戏和电竞的大厂都已经大幅裁减了绘制原画的画师。美术专业未来被AI取代的话题成了人们议论的热点。
其实以上的两个问题的本质相通,都是美术专业如何与今天的时代以及科技相适应,如何定位和寻求自身价值的问题。但今天的美术高校,从传统画种到各设计专业,再到那些依靠各种观念支撑的新兴专业,依然沉浸在我行我素的强大惯性中,既没有看到美术教育的核心价值正在逐步流失或者产生明显偏移,也没有为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作任何必需的准备。
AI主导下的美术创作与就业
人工智能革命不同于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技术革命,它具有的颠覆性就体现在可以模拟我们人类的部分脑力劳动。它将首先带来社会分工上的深刻巨变。今天大学毕业生普遍面临的就业问题,我们看到未来从事物质生产与维系社会运转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会持续减少。
但人工智能绝非无所不能,未来人工智能与人类将形成某种新的分工与合作,人类将更多地主导和参与文化与精神产品的生产。这其中,美术专业的诸多分支,将成为人类释放创造能力,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领域与方向。从这个意义来说,新时代、新技术带给美术专业的并不只是挑战,也有某种机遇。
但如果今天的美术教育不能解决自身深层次的问题,不能改变当前这种低质量、大规模,且与社会需求趋于脱节的形态,不用很遥远的未来,在人工智能的冲击之下,美术高校的诸多专业将变得毫无学术门槛,也没有什么完整的知识体系可言,甚至入学考试都显得多余,基本上有个高考成绩后只要申请就可以就读。学校教授的课程,无非是依据一些自说自话的创新理论,去做一些类装置的手工制品,要么就是依赖AI软件来生成一些滑腻而花哨的视觉产品。毕业出来的学生也基本上游离于社会经济与文化建设之外。
而美术作为一个专业领域在社会上也将被逐渐被人工智能所压制与取代。今天我们在一些重大展览上已经经常可见运用AI进行创作以后所产生的那种滑腻而单薄的味道。等美术业内与业外人士都熟悉了这种AI味道以后,这类作品再想入选专业展览就变得不那么容易了,但由于源自我们美术教育的问题,画家们本来也不具备加工图像之外的能力,浮躁的时代又使得他们不愿在绘画与艺术本源上下功夫,只好继续追求AI功能的拓展,追求人工智能的迭代与强化。最后,我们的美术创作将完全被人工智能所主导。
今天还有很多艺术家天真地认为以装置或观念艺术为代表的所谓“前卫艺术”是未来的方向。殊不知我们想追求视觉冲击力或某种感官特效也好,想通过装置或新媒介传达点什么新鲜观念也罢,人工智能做出来的方案只会比人做的更加夸张和犀利,更加强烈和震撼。它的点子无穷无尽,用时都以秒来计算,成本几乎忽略不计。在这个赛道上,我们人类艺术家搞不好会变成人工智能的学生,就像今天的围棋选手很多都要用人工智能系统来陪练一样。以后一个大型的当代艺术双年展,完全有可能大部分参展作品都出自人工智能系统。
还有人觉得纯美术走向没落是大势所趋,未来的美术专业将是以设计为主体。这个观点更加令人怀疑,设计各专业当中需要运用的工具理性与统筹思维恰恰都是人工智能的强项。从今天的形势就能看出,设计专业首当其冲就受到了来自AI技术的冲击和挤压。未来的设计师如果不能在产品中更好地展现人性内涵与人文关怀的话,在人工智能花里胡哨与如汪洋大海的产品之中将更加找不到立足之地。
美术传统价值如何重塑
如果我们目睹了未来的种种情形,又有机会穿越回到今天,能做点什么来力挽狂澜呢?我个人以为,首先回归传统的艺术价值标准与美学内涵十分重要。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越来越发现只有传统画种所蕴含高度的艺术质量与人文内涵,才能经得起人工智能技术的冲击与淘汰。事实也是如此,美术领域各种创新100年都不止了,虽然经历多次分化以及新技术的冲击,到现在绘画依然是老百姓能普遍接受的视觉艺术形式,甚至其中占主导的也不是各种抽象或前卫风格,还是具象包括写实为主体的画面。绘画伴随着几千年文明一路走到今天,依然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但如果传统绘画的优点不能被我们所继承的话,人类的绘画以及美术都没有前途。
其次,我们要努力重塑美术基础教学体系。基础体系及要求和传统画种的审美价值标准是完全一致的,它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那么怎么引导我们的基础教学回归传统,引导我们的学生了解传统绘画的优秀特质,逐步戒断对现成图像的依赖,是需要所有美术教育工作者一起来思考和努力的事情。要让年轻人理解,用心灵去感知与表达这个世界,才是美术或绘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科技的发展将愈加证明:美术领域是人类最核心的精神生产与人文创造。重塑美术基础教学体系,重建美术的价值标准,就是重建美术专业的未来。
还有很重要一点就是,我们也不能排斥技术的进步,必须看到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极大提升人类生产力与创造力的积极意义。未来人类的大多数创造活动也必然是与人工智能进行协同才得以展开。以后各级学校的美术专业尤其是设计专业,应该增加和人工智能相关的基础课程,甚至建立新的基础学科。对于任何一位从事文艺创作的工作者来说,培育和训练专属的大模型与人工智能系统,都是他工作的重要部分。但即便到那个时候,我们也应该确信一点,那就是真正震撼心灵的艺术创造,至少其中最关键的部分与环节,只能由我们自己来完成。
当前美术院校以及综合性高校的美术专业在校生多达百万之众,规模不可谓不大;但我想说的是,美术类专业和所有人文学科一样,质量才是生命线。美术专业的质量是决定这个专业能否存续的关键,而与其当前规模的大小没有关系。如果美术教育在整体上低质量重复设置的状态得不到改变,如果不能在高科技时代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所在,将终究敌不过社会变迁的磅礴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