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2版:专版

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

大陈风华——以美术视角弘扬垦荒精神

台州大陈岛主题美术创作作品展

  2024年11月28日,由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台州市委宣传部共同指导,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台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浙江省油画院等联合主办的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大陈风华——台州大陈岛主题美术创作作品展”(以下简称“大陈岛主题作品展”)在杭州最葵园艺术中心隆重开幕。本次展览以“大陈风华”为核心创作主题,旨在通过艺术的语言深入探讨垦荒精神在历史与当代语境中的多重维度。

  展览不仅集中展示了艺术家如何以写生和创作为手段,挖掘大陈岛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而且试图在当代文化与历史记忆的交汇点上重新诠释“垦荒”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实际上,垦荒精神作为历史上的独特标识,已经超越了其时代背景的局限,转变为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象征。此次“大陈岛主题作品展”不仅是对垦荒历史的一次回顾,也是对其精神内涵的一次创新性诠释。通过艺术家的创作,我们得以见证这种精神在面对现代社会环境变化和文化需求时,如何展现出新的活力。展览旨在直面“人与自然”“人与历史”“人与自我”三者关系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艺术创作如何在传承中实现创新,并回应当下时代的文化议题。

  对于美术创作和当代文化发展而言,“大陈岛主题作品展”不仅是艺术创作的集体展现,更是一场关于精神与文化的深入探讨。无论是展览的定位,还是艺术家与学者的多元化视角,均以开放的姿态回应了艺术创作在时代发展中的使命与价值,使其成为美术领域与文化实践中一个值得关注的探索案例。

  垦荒精神的历史与文化传承

  本次创作展的开幕研讨会汇聚了二十余位嘉宾,就垦荒精神的历史与文化传承、基于此精神的艺术语言和创作探索以及创作的集体性和时代使命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会议由台州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周坚勇主持。研讨会伊始,台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永华向在座的各位艺术创作者分享了他观展后的激动心情。他指出,在台州的艺术创作主题中,大陈岛和垦荒精神是不可回避的核心议题,这不仅因为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更因为其深刻的历史脉络和精神内涵。艺术家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而创作出的艺术作品,不仅是对垦荒历史的深刻理解和艺术再现,也是垦荒精神得以持续传承和发扬的生动实践。

  从垦荒者的坚毅精神到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大陈岛的故事不仅是区域历史的缩影,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象征。台州市文联副主席、市美协主席林彬和浙江省中国人物画研究会会长池沙鸿分别从个人的在地经验出发,探讨了大陈岛在艺术创作中的独特价值及其带来的精神感悟。林彬强调,他已经连续三年在大陈岛进行写生创作,这种长期的驻地实践使他逐渐深入到这片土地的脉络之中。“在地”是理解大陈岛的关键。作为创作者,深入自然与社会,真正去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积淀,才能捕捉到垦荒精神背后的深刻内涵。池沙鸿则从更为个人化的视角,回忆了自己1985年初次登上大陈岛的经历。他谈到那里的居民给予他一种前所未有的亲切感,似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这里被拉近。他的艺术语言由此开始转向一种更为质朴的表达,他形容这种转变为“语言的选择和呈现”,这不仅仅是技法的改变,更是创作态度的调整。

  艺术语言与创作探索

  在随后的研讨中,与会嘉宾就创作过程中的经历和感受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围绕“垦荒精神”这一核心主题,艺术家们从劳动精神、自然感知、媒介实验等多个维度进行探讨,共同研究艺术如何在传承历史的同时,回应当代文化与时代需求。浙江省美协副主席、秘书长王敏杰在发言中强调,绘画创作应超越自然形态,构建更具精神深度的作品。他借用哈里曼的观点,探讨了从物质材料到形式语言再到主体精神的转化,指出绘画不仅要记录自然,更要通过精神的升华,体现民族精神。艺术创作应从写生开始,但不应止步于此,要通过对自然的提炼,构建具有文化深度的绘画语言。他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强调艺术的精髓在于思想的深度与高度,而不仅仅是技巧的精湛。艺术家应通过创作传递民族精神,探索绘画的更高层次,回应时代的文化诉求。浙江省美协副主席骆献跃从艺术劳动与精神传承的角度出发,强调艺术家的创作状态与垦荒者的坚持有着本质的共通之处。他认为,艺术创作是一种忘我的劳动,是文化建设与基础建设的重要推动力。作品在凝练垦荒精神的同时,也为当代语境中的文化表达提供了新的路径。台州市美协副主席吴志猛则从主题深化的角度,认为艺术不应止步于风景描绘,而要捕捉时代的痕迹。他以“新老垦荒者的足迹”为例,提出艺术创作需要在历史与时代之间搭建桥梁,展现垦荒精神的延续性。

  自然感受在艺术语言中的表达也是本次讨论的重要议题。原中国美院副院长白仁海认为,大陈岛从历史到现代建设的转变,为艺术家提供了叙事性与象征性的创作素材。浙江省油画家协会副主席翁诞宪则以“浪通门”台风波浪景象为例,探讨艺术如何通过视觉语言转化自然的壮丽与力量,赋予其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在创作的表达方法层面,浙江省水彩画家协会主席周崇涨通过“新岛民”与“旧精神”的对比,讨论了不同媒介实践如何表现垦荒精神的非物质性。他指出,人物形象在精神表达中的作用,可以为艺术语言带来更多实验性的可能。浙江油画院创研部主任孔凡博强调,写生是创作的起点,而非终点。真正的艺术创作需要艺术家超越视觉记录,通过深入的感知和体悟,避免主题雷同化,并找到自然与人类精神的交汇点。他提出,自然场景对人类精神的改造,以及人类精神对画面语言的再创造,是艺术语言发展的核心动力。椒江区美协主席何峰补充道,海与岛的意象在艺术家笔下象征了一种超越具体形式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既来源于写生的过程,也源自垦荒精神本身为创作注入的哲学深度。

  艺术家的创作通过“行走、生长、沉浸”与土地建立关系,而这种关系最终转化为画面中人与自然的互动。杭州画院副院长汪文斌强调,艺术语言需要与时代紧密相连,新的媒介与材料是艺术表达时代性的关键所在。在强调时代性的基础之上,浙江省美协副秘书长陶将将 “垦荒精神”视为人文考古的重要载体,认为文艺作品不仅是对过去的致敬,更是对新时代精神的创造性表达。写生作为艺术创作的基础,其意义被进一步挖掘。

  创作的集体性与时代使命

  艺术创作不仅是一种个体表达的实践,更是对时代精神的提炼和文化意义的重构。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和浙江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曹鸿在发言中均强调了艺术创作在当前文化与社会背景下的集体性和使命感,揭示了艺术如何成为精神凝练和时代反思的重要媒介。

  曹鸿强调,艺术创作应当聚焦于一个核心点,将复杂的历史、文化与精神凝练为具有时代意义的视觉表达。这种凝练不仅是美术技巧的升华,更是精神价值的体现。她特别提到,艺术家的劳作精神与忘我的投入为年轻一代树立了榜样,艺术因此不只是个体经验的记录,也是精神传承的媒介。正是在这种凝聚力下,艺术成为了一种文化建设的动力,与社会基础建设共同推动着垦荒精神的传播。

  许江则从创作方法与历史厚度的角度,对艺术创作的时代性提出了进一步思考。他提到“大陈岛的吸引力在于其近代历史的革新”,并描述这种革新为“如何让荒岛活起来的精神力”,这是对民族历史的一种离散再建设,具有深厚的历史厚度。艺术家需要在创作中通过激情与感受力赋予景观以精神内涵,不应止步于写生,而应通过不断锤炼语言与感受,实现从记录自然到表现时代的转化,这种革新不仅是物质层面的,也是文化与精神的双重建设。

  本次开幕研讨会深入探讨了三个核心命题:首先是垦荒精神在当代的深远意义,它如何从历史的叙事中汲取力量,并在当下的文化表达中得到延续与拓展;其次是写生与创作之间的辩证关系,艺术家如何通过与自然的身体力行对话与内心的感悟,完成从单纯记录到创作升华的转化;最后是艺术语言在跨媒介与跨文化语境中的广阔探索,展现了垦荒精神的当代性、多样性和开放性。这些思考和实践,不仅深化了对艺术创作的理解,也为未来的创作路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能性。

  金煜皓记录并整理


美术报 专版 00022 大陈风华——以美术视角弘扬垦荒精神 2024-12-07 美术报2024-12-0700006 2 2024年12月0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