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断的视觉感知中,描绘出彩的静物和风景
■赵颖鸿
杨参军自1995年起便踏上了静物写生的艺术之旅,这一走便是十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始终秉持着“回到事物本身”的创作理念,不断摒弃原有的创作经验,力求达到“以物观物”的境界。
他深知,绘画是依赖“感性的真观”来理解和表现世界的。因此,他始终致力于唤醒自己的身心对世界最鲜活、最敏感的感知力。然而,他也明白,单纯的感性是飘忽不定的,有时甚至会游离于深刻的体察之外。于是,如何将感性转化为智慧的直观,便成了他在静物画创作中不懈追求的目标。
这十年的静物写生,让他的目光变得敏锐而深邃,对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兴趣。他不断地反思、综合,努力让自己的观察深化为一种洞察力,并构建起自己独特的油画语言特征。
2005年,他开始转向人物写生。虽然画人是他一贯的主题,但在之前的岁月里,他总觉得力不从心,无法在人物脸上自由表达。然而,随着他逐渐深入人物写生的领域,他终于在人物的神形中找到了感觉。他最喜欢从最令自己心动的局部开始描绘,无论是鼻尖还是衣服上的一朵花,都能成为他画作的起点。他的画作常常在完成前的三分之一处最为精彩,因为那时各局部与整体画面还未完全形成,留给了他巨大的想象空间。
除了人物写生,他也开始尝试更自由的主题。他画菜场、画室,更画起了家乡的风景。每年冬季,他都会回到家乡,将时光全部洒在田野中。他徜徉在荒山田埂间,观察着杨树枝在黄土和麦绿间摇动,观察着夕阳下山石间的色彩。那些最平凡的景物,在他眼中都充满了诱惑。
然而,随着家乡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他的创作题材逐渐被压缩。于是,他回归到了富阳的山水间,在自己居住的庭院周围,在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诞生地,继续寻找自己的视觉真实。他的画作,不仅是对世界的感知和表现,更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杨参军正是“不离开感觉寻找真实”,进而以具象表现绘画探寻自然世界的内在真实。
(杨参军,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导,中国油画学会艺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油画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