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8版:展 览
3  4  
PDF 版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浙江画院画师关于艺术与生活的笔谈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1月1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画院画师关于艺术与生活的笔谈
  浙江画院画师关于艺术与生活的笔谈

  ■何水法:

  人物画家要出好作品必须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这个不难理解,因为要与对象产生共鸣才能打动人。花鸟画同样存在这个问题,但是现在好多人没有认识到。花鸟画家深入生活的具体形式就是去实地接触一花一草、自然界的生灵。1975年我去菏泽画牡丹时,全国各地从黑龙江到海南,上千人专程赶来写生。但近几年我去的时候,写生的人寥寥无几。这是一种不让人乐观的倾向。很多人觉得拍几张照片就可回来搞创作了,这是错误的认识,临摹照片与写生是两码事情。很多的东西是从生活当中来的,拍过几张照片不等于深入了生活。画家必须要到生活中去观察、提炼,更要带着感情完全投入其中,不断去琢磨描绘对象,这样才能画出它的神韵,画出一花一草的精神。这个是看照片绝对不能够做到的。自然界生命的色彩是最有生命力的色彩,带着感情,才能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才有可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感悟到写生的真谛。不同的人看同样的花草会带着不同的感情,才能创作出不同的艺术作品,才有丰富多彩的艺术面貌。认真写生是需要我们花鸟画家坚持的,不论工笔画家还是意笔画家,都应该踏踏实实做到这一点。

  

  ■张伟民:

  以写生的方式将自然的观察、生活的体悟,用笔墨来记录表述出来,体现一个艺术家对生命的认识,对生命华彩的表达,写生善于把握对象生命本质、形色特质而不拘泥于绘画已有程式的表现,更带有生命迹象的原始特质,是生命的扩展艺术的再现,是生命本质向社会文化方式转换的开始。它是极其靠近自然的体悟,是人性润泽的过程,更是画家的心性主动导引将物质转化为精神的发展历程。

  

  ■池沙鸿:

  看到一个电视节目,有记者问一舞者是否会为舞蹈献出自己的生命,得到了不假思索的回答是:因为有生命所以舞蹈。我感觉这中间有两层意思,一是生命乃艺术的本源,没有了生活着的生命,艺术就不存在。二是在真正的艺术家心目中,艺术不是一种职业,而是生命表达的需要。其实画画的人也该有这样直接的意识。如此,即便十分讲求技术,也会有许多独特的、真实的情感和感受冲破技术的限制,冲破“标准”的藩篱,以艺术的状态出现在笔下。真正有生命的艺术创作始终是来自情感的,来自生活的,来自自然的,决非纯技术的事情。

  

  ■孙 永:

  去年春月,我赴周庄写生。一早我背着画具从周庄最好的宾馆出来叫三轮车去写生。上了车,车夫用疑惑的目光打量我的行头后问:你是来画画的?我答:是。车夫又问:你画画的住这么好的宾馆?!我则一时语塞。心想:我怎么就不能住这样的宾馆?!一路的郁闷。等到了景点,一路看见不少在写生的院校学生,我茅塞顿开:三轮车夫的疑问是有一定道理的——于今,功成名就的画家是不再外出写生了,而外出写生的人往往都是一文不名的穷画家了。因此,他对我的质疑是很正常的,于是我就更加郁闷了……

  

  ■杜觉民:

  我曾为如实写生下过很大的功夫,既是为了考试,也是为了扎实的基础训练。写生,顾名思义是描写生活。然而,广义的生活有两种——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我们所能看到的外部真实和精神深处体现到的内在真实是有区别的。作为绘画写生,在我们面前,是否呈现这两种真实?当我们俯首外部真实时,我们只有一种选择,与日益普及的照相机争功!而当我们瞩目精神的天空时,现实将有无限的可表现性,人性也将得到更大的伸展!

  

  ■袁进华:

  在一次素描写生时,信手添加,突然发现了一种突出素描作品的风格语言。之后使用新的表现方法,画出了一批带有个性色彩的作品。这些素描在讲求结构的同时,增加了块面的渲染,并且带有一种水墨的酣畅意味。同时我比较重视对人物特征的刻画,强调结实而有厚重感,这对于习惯于线条把握人物的国画素描来说,确实是富于新意体验。然而要把素描习作时所寻找到的语言,熟练地转化到水墨人物的创作中去,却是非常艰巨的实验。我不希望创作成为一些原材料的简单堆砌,而是想让习作中那些有价值的、原生态的思维和感受,能够在作品中尽可能完整地表达出来。

  

  ■吴 扬:

  黄土地是厚重的,黄河这条宽阔的母亲河,千百年不停地流淌,默默地哺育着两岸的生命。哺育着中华的千年文明。九曲十八弯,多少的故事演绎着古老的中国历史。

  黄土地是我向往的,前后三次赴陕北采风,每一次都带给我不同的感悟——淳朴的乡亲,高高的黄土坡,浊浊的黄河水,累累的枣树和仿佛千年不变的窑洞,火红的辣椒串,金色的高粱米——在陕北我真实地感受到了“脸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状态。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