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7版:展 览
3  4  
PDF 版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浙江画院画师关于艺术与生活的笔谈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1月1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画院画师关于艺术与生活的笔谈
  浙江画院画师关于艺术与生活的笔谈

  ■徐启雄:

  “艺术作品是生活的再现”,因此,确定了生活与艺术不可分离的关系。

  画家作画,总是画自己见过的、熟识的题材。因为有了曾经见过的印象,画起来就得心应手,一般不易出差错。反之,画家没见过的和不熟识的题材,画出来就容易出差错,错就错在“没有印象的依据”。强调画家深入生活,就是让你更加真实、贴切、深刻地观察生活,抓住生活让你感动的事物及印象,并通过艺术创作重现在作品上。

  

  ■曾 宓:

  现在的国画,似乎有点儿走过头了。冷静地权衡一下古今中外的艺术,我还是喜欢“天人合一”的意象表现。通过自然界多彩的自然属性,表现主观人性的个性化体验,以简约的笔墨进入纯净的艺术境界,这是东方画家卓越的贡献!对人的直觉能力而言,自然的形态在审美活动中最能激发人的直观想象力。也可以这样说,人的感观能力,原本是自然界直接培育的。人们乐于接受和容易理解形态的自然属性,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正面地对待自然,更有益于人类性格的健康发展。

  

  ■潘鸿海:

  万物造化,一切都这样的和谐,这样的美,自然是美的,造化是美的,向自然索取灵感,向自然寻求艺术规律,向自然索取美,因为自然是最美的。

  技法,是表现画家思想的手段与语言,精于技艺是创作过程中最为主要的依托。技法本身是种美,是人类特有的对美的追求的手段。每位画家对艺技的研究与探索都是一个长期的,必不可少的课题。

  写生本身就是自然对画家心灵撞击而产生的艺术品,写生、写生、再写生,这是我们这几代人为艺术所付出的创作轨迹。

  

  ■姜宝林: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常说常新。无论是写实、写意,还是抽象,“心源”都来自对生活的细微观察,深入体悟。

  观察就是用视觉感官去观看、认识、察觉,体悟大自然。把画家认为最美的东西捕捉出来。

  “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关键就是你能否独具慧眼,抓住常人看不到的“美”,抓住常人看不到的“秀”。“美”、“秀”就是感受,没有感受就没有艺术灵魂。没有感受,日后也难以形成自己的风格面貌。而感受的独特和强烈与否取决于画家的观察是否敏锐。

  灵感来自感受,没有感受就是无病呻吟,作品就不能打动人,重复古人不可取,重复别人不可取,重复自己也不可取。

  “尊受”即尊重感受,这是绘画艺术的前提,艺术重复等于零。

  笔墨是文化精神,是格调,是语言,当然也包括技术。社会在变迁,笔墨也要发展。只有对大好河山的长期观察体验,方能创造恰如其分的程式符号,锤炼非己莫属的笔墨语言,走进当代,走向世界。

  

  ■张 浩:

  保罗说,美术非面包,是人生的酒。作为一门艺术,中国花鸟画可以给人带来视觉的愉悦和精神的提示。为此,我注重表现的也是生命的活力,在传达自然生命与显现人文精神中发展着自我的生命,追求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张华胜:

  阅历,是一个从幼稚趋向成熟的阶梯,“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张潮语)。“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心智的开发。先贤们骑着毛驴、驾着牛车乃至徒步,或留下“唐诗之路”或“搜尽奇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是任何形式、流派、文学艺术永远脱不开的根蒂。由于中外文化背景的差异,思维方式的不同,西洋画的“写生”与中国画的“写意”(非对应工笔之写意)大相径庭,国画家的对景写生主要还是“心路”的体验。打一个不确切的比喻,同是视觉艺术,同样地采风,西洋画表现的是花或花粉而中国画呈现出的是酿就后的蜜。

  一个画家只有踏踏实实地置身于生活之中,在生活中融入自我,才能以艺术家的慧眼,以主人翁的态度观察、体验、感悟、挖掘;才能透过平凡的生活现象,体察其内在不寻常的涵义;才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耐人寻味的情趣。让我们拥抱大自然,不断地深入生活,让心灵沉浸在自然的生命之中,创作出富有情感的作品来。

  

  ■梁平波:

  近些年,我有机会先后两次走进西藏。每次回来,总无法忘怀那神奇的地方:高远的天空,白灼的太阳,盘旋的雄鹰,骚动的牛羊;天宇里翻动着无数彩色的经幡,晚风送来一阵阵青稞酒的醇香,还有那散落在天际的古老的村庄……这就是西藏,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那里世世代代生活着藏族同胞。他们那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上,透着勤苦、勇敢、智慧和善良。他们愉快地生活,他们纵情地歌唱,转经筒在老年人手中不断悠转着祈祷和希望。他们和汉族同胞一起,谱写着新的布达拉传说,建设着新的西藏。

  这唐古拉风,这高原情,激起我创作的冲动。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