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9版:油画
3  4  
PDF 版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改动最多的油画
无标题
无标题
珠海第二届油画大展在北山画家村举行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月1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开国大典》:
改动最多的油画
□娄国忠
  油画《开国大典》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它的创作者就是绍兴县籍的著名油画家董希文。毛泽东主席当时在看了这幅画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是大国,是中国”,“我们的画拿到国际间去,别人是比不过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但就是这么一幅好作品,却因种种政治问题而饱受磨难,成了新中国历史上改动最多的一幅油画。

  《开国大典》第一次改动是在“高饶事件”之后。当时有人通知董希文,去掉画面中高岗的画像。《开国大典》中的第一排领导人全是国家副主席,从左至右依次是: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慎重起见,以便保证画面质量,使工艺讲究的画面不受损害,董希文在其他油画上做了多次实验后才动笔,删掉了高岗画像。后来,董希文曾这样说过:“这幅画在构图时,高岗就有挤在边上的局促之感,去掉他对构图倒有好处。”

  然而,10年后的“文化大革命”中,《开国大典》又一次蒙难。这一次改动却使这位画家经历了身心的无比痛苦。“文革”爆发后,“四人帮”在美术界的代理人通知他将《开国大典》中的刘少奇去掉。这时董希文已身患癌症,每天都要忍受着剧烈的疼痛,同时还要服药、做化疗。但在这种情况下,画家不得不拖着病痛折磨的身躯去博物馆做画面修改。经过修改后,刘少奇画像的位置换上董必武的全身像。董希文的女儿董一沙女士后来回忆说,“当时父亲病痛难捱,但他心灵的痛楚则更为剧烈。哥哥要替他去改,他坚决不同意,记得父亲说过这么一句话:一个搞艺术的人对自己的作品要负责,要负责一千年……”

  1972年,董希文的癌症已到晚期,但是他仍与病痛顽强斗争。他刻了“抗癌”、“百折不挠”等印章,鼓励自己战胜疾病。他对学生们说:“真希望再有20年……”这一年,中国革命博物馆要复制《开国大典》,考虑董希文的身体原因,让他作指导。这次在董希文指导下动笔复制《开国大典》的画家有两位,一位是当时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靳尚谊;另一位就是中央美院油画系教授赵域。地点是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一个多月后,《开国大典》复制完成,并放入革命博物馆画库。1973年1月8日,一代画家董希文逝世。临终前,他对没能亲手恢复刘少奇在《开国大典》上的地位而感到抱憾不已……

  1979年,文化领域开始纠正“左”的错误。本着实事求是、还历史本来面目的原则,中国革命博物馆征得上级同意,决定将《开国大典》恢复原貌。董希文家属不同意在原作上改动,博物馆对此表示理解,为尊重这个意见,他们委托靳尚谊修改。当时靳尚谊忙于其他事情,便推荐了北京青年画家阎振铎、叶武林。他们在《开国大典》的复制品上画上了刘少奇和高岗。至此,《开国大典》终于恢复原貌——这就是我们今天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展览厅里所见到的《开国大典》(复制品),而原作则保存在博物馆画库。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