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2版:视点
3  4  
PDF 版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无标题
别把国宝文物 搞成“走穴明星”
别把国宝文物 搞成“走穴明星”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士 看中国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士 看中国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士 看中国
无标题
漓江画派 “南方的风景2005展”作品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月1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士 看中国
  新华社伦敦1月11日专电 记者 马桂花 正值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举办“中国清朝三代皇帝:盛世华章”展之际,位于伦敦市中心的学院展厅二楼又推出了“皇家院士在中国”的当代画展。

  在约100平方米的展厅内不仅能看到英国艺术家保罗·赫胥黎用中国文字创作的文字色块艺术,还有戴维·马赫用明信片剪贴成的巨幅兵马俑、毛泽东、大熊猫等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形象。克里斯·奥尔的钢笔画“上海爵士乐”描绘的外滩景象更让伦敦人误以为是泰晤士河岸景观。

  2005年12月23日开幕的画展由非赢利机构红楼基金会和皇家艺术学院联合发起。参加展览的6位艺术家是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士。基金会创办者兼负责人妮科莱特·夸克介绍说:“我们希望通过当代艺术鼓励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以构筑东西方对话,为人民之间的交流提供机会,倡导文化多样性。”她说:“多数英国人很难说出哪怕是一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名字。而中国的艺术专业人员不仅熟悉我们的艺术大师,也知道新近出现的艺术家。”

  为矫正这种不平衡、促进东西方了解与交流,这位嫁给中国人的女士1999年创立了红楼基金会,2002年设立了红楼艺术奖,每年从伦敦6座著名艺术学院的研究生中选拔6名青年艺术家,为他们提供资金前往中国。在一个月中,英国青年和中国艺术家一起生活和工作,并用日记记录每天观感,在体验东方文化的同时开拓艺术视角。中国之行的成果在一年一度的伦敦展览中展示。

  基金会认为,让卓有建树的艺术家前往中国了解其充满活力的艺术现场同样十分重要。基金会开展的搭桥项目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合作每两年选择数名院士前往中国。2003年至2005年,共邀请了6位院士。夸克说:“在中国的一个月时间内这些艺术家和中国同行一起工作,并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举办讲座。”“每位艺术家都以不同方式将中国游历反映在其作品中。中国观众当然也充满新奇地看到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艺术家中国之行的作品分别在中国和英国展出。2005年以“皇家艺术学院院士在中国”为专题的作品在北京和上海展出,2006年返回伦敦。

  63岁的约翰·贝拉尼不仅创作了人物油画,还有风景油画。他说:“这是我第一次去中国,我已经爱上了中国、她的人民、风景、城市和她自身特殊的美。”60岁的抽象画家伊恩·麦基弗的作品则更多是寺庙题材的油画。他对中国之行的描述也像他的作品一样简洁、抽象。用钢笔作画的奥尔笔下不仅有北京公园中人们锻炼、娱乐的各种姿态,更多捕捉了现代化的上海日新月异的建设。67岁的赫胥黎用汉字“共筑蓝天天更蓝”变异创作的作品占了展厅一面墙。他说:“中国文字给我很大的视觉冲击,我还要继续用汉字作画。”

  在西方生活成长的夸克深知西方人对中国有太多不理解、神秘感甚至偏见,但她希望红楼基金会举办的展览和相关交流项目能“使中国公众更好地了解英国丰富的现代艺术,英国公众也有机会通过院士们的作品领教中国因素对艺术实践的影响”。但愿“皇家院士在中国”一展能吸引更多英国观众了解中国现代艺术的魅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