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5版:评论
3  4  
PDF 版
2005中国书坛的民间话语阵痛(下)
探索书法教育的新路子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1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2005中国书坛的民间话语阵痛(下)
□朱中原
  王 镛 书坛领军人还是江湖高人?

  研究当代书法史及当代书法运动,有两个人不能绕过:一是刘正成,一是王镛。刘正成是学术领军人物,王镛是艺术领军人物。王镛的走红,一不靠权力色彩,二不靠吹捧。这就是王镛之所以成为王镛的独特之处。当然,王镛的持续走红,也有其厉害的招数:那就是一靠人气,二靠中央美院这块学术招牌,三靠不断的炒作。当然,无论如何,有一点我们不能否认:王镛之所以有目前这样的地位,并不是仅靠以上这些,其本身的实力还是最关键的。当代中国书法运动,刘正成是一面旗帜,王镛也是一面旗帜。没有了刘正成的书坛,是个跛足的书坛,没有了王镛的书坛,同样也是个不完整的书坛。

  2005年,无论是对于王镛来说,还是对于中国书坛来说,都是一个热闹之年,中国书法院的成立,使其人气再一次提升,而“艺术书法”的炒作与争论,则使得王镛再一次触动了书法人的神经。

  要讨论中国当代书法,离不开王镛;要讨论王镛,又离不开“流行书风”。关于“流行书风”的争论,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了。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是美学热的话,那么20世纪80年代末期—20世纪90年代乃至今天都是在展览热、流行书风热的状况下度过的。八届国展和七届中青展的成功举办(至少在总体上是成功的),重新树立了中国书法全新的视觉审美范式——这就是注重以展厅效应和对传统书法审美标准进行重新建构的“流行书风”。当然,推动“流行书风”发展的并非王镛先生一人,但是王镛先生被公认为是流行书风乃至当代书法的领军人物却是毫无质疑的。关于“流行书风”的学术评价,我早在其他学术文章中就有论评,余不赘述。这里我想针对王镛先生提几点:第一、王镛先生的取法民间的“流行书风”审美范式,必定是当代书法乃至未来书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审美走向。因为随着考古学的深入,被发现的地下书法、文字文物及遗迹必定会越来越多,而随着出土书法文物的增多,对于民间书法的创造性吸收将越来越会成为一个书法创作潮流。所以,从这一点来说,王镛先生所提供的书法审美范式是不容质疑的。第二、无论中国书坛是否有王镛存在,“流行书风”在当代中国的盛行都是必然的。而王镛先生只不过是充当了“流行书风”的一个领路人而已,若中国书坛没有王镛,那么同样会出现张镛李镛或者马镛来引领“流行书风”,这倒不是否定王镛先生的个人历史功绩,而只是突出艺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第三、 “流行书风”在发展过程中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的出现与王镛先生本身是无甚关联的。因为,王镛先生并不是一个实质上的领导者,而只不过是一个“精神领袖”。“流行书风”在发展过程中乃至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出现了一大批的跟风者,这并不能证明“流行书风”本身是有问题的,而且这本来也是王镛先生一人所不能控制的。

  论艺术水准,无论是在书法、绘画,还是在篆刻方面,王镛先生在当代中国都堪称高手。王镛先生以民间书法为创作素材,其对汉字结构构造、书法笔墨语言、书法文本结构、书法审美风尚等领域的开拓性贡献都是有目共睹的,其书法线条浑厚、苍莽、滞涩,其绘画也多借助于其书法笔法,其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笔墨语言的创构也是令人赞叹的,王镛又是篆刻高手,其印刀法凌厉、线条粗犷、用笔生辣、构图奇崛,颇有苍莽之感,是典型的北派风格。

  观王镛的书法发展轨迹,我们发现,其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作品无论是在用笔、用墨、结体、章法、意境等的营造上都嫌稚嫩,其成熟书风的形成乃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而这一时期,也是王镛艺术、学术及声誉的恢宏之期。这一点与张海先生相比,我以为王镛先生稍胜一筹。因为张海先生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甚至更早就已形成其固定的审美风格,但是其书风却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我们都说“人书俱老”,但是张海先生的书法似乎并没有随着“人”一起“老”。当然,诸如此类的书家还有很多很多。而王镛先生则恰好相反,在其中年以后,书风日渐成熟,而且笔法越来越老到,再由成熟走向稚拙,开掘另一种审美范式。

  作为艺术家,王镛先生是聪明而睿智的,这种睿智倒不主要表现在其为人处世上,而是表现在其对艺术及艺术组织的态度上,王镛先生后来果断地退出中国书协,就体现了其作为一个艺术家的睿智。因为,作为一个想在艺术上有深刻造诣的艺术家,王镛先生或许早已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中国书协这样的半官方性机构,其体制性弊端已经越来越明显,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束缚着书法艺术的自由发展,所以,要使艺术获得自由地发展,就必须赋予艺术家以充分的创作主体性。也正是因为这样,王镛先生才表现出其独特的胆识和果断的勇气。

  当然,作为一个涉足江湖的艺术家,王镛先生同样不能免俗。在看到“流行书风”已渐成颓势的时候,又迫不及待地推出“艺术书法”这一概念。从学术性上说,我倒觉得提“艺术书法”未尝不可,而且确实能体现王镛先生对书法艺术独到、非凡的审美观照,“以艺术的立场观照书法”,他想把书法从文学、文字、美学中彻底解放出来。其想法固然颇佳,却未必能实现。而且,若论创造性,我觉得王镛先生的“艺术书法”不但没有多大创造性,反而给人以“流行书风”有穷途末路之感,故提“艺术书法”,难免有炒作之嫌,正因如此,才受到了书坛部分人士甚至“流行书风”追随者的非议。

  可以看到,王镛先生在书法造诣上魅力依旧,但其对“流行书风”的“精神领袖”地位渐失。而中国书法院的开设,无疑又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王镛先生的颓势。中国书法院挂靠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这个学术机构,使得其学术性与书协相比,似乎提升了许多。但是,究其内里,仍然是一个书法班性质,只不过这个书法班的学术性比一般的书法辅导班要高,但是真正与那些学术性的机构相比,则要逊色得多。

  与沈鹏先生相比,王镛更像是一个江湖奇士或江湖高人。书法江湖,风云变幻,几易王旗,独王镛先生风采依旧,其人气之旺大有席卷江湖之雄心。虽处江湖之远,而能独步书坛,其野逸之风显然暴露无遗。然终有唯心者将其捧为“大师”,实大谬不然也。

  唐双宁 金融界的书法走屑者

  2005年的中国书坛,有一个人物的声音和形象充斥于书坛,其对书法艺术的高谈阔论着实让一部分书法人感动了一番。此人就是唐双宁。唐双宁身为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在经济界、金融界可谓呼风唤雨式的风云人物,然而谁能料到,其在2005年的书法界也是风光红火,并一度成为书坛的兴奋点和媒体的炒作热点。

  要论才气,我倒以为,唐双宁不但有才,而且有大才,但是,这个才是潜在的,是有时间限制的,唐双宁的才必须经过时间的酝酿和检验才能转化为真正的才。从其草书线条来看,气势非凡,大有气吞山河、扬帆载月之气魄,似乎能与毛泽东草书相媲美,然而遗憾的是,这种气吞山河、扬帆载月却是凌驾于苍白无力的线条之上的。其在各大知名院校的滔滔不绝的演讲,着实让高校学子领悟了一把中国书法的魅力,甚至有人对其佩服得五体投地。连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美学家杨辛先生在看了其草书作品之后,都激动得连连赞叹。单凭这一点来说,我以为:第一、唐双宁有胆,一个书法玩票人能够在中国知名学府高谈阔论书法艺术,没有足够的胆识是绝对不可能做得到的;第二、唐双宁有气魄,如若光有胆量但没气魄,也未必敢在堂堂知名学府高谈阔论,这或许与其在经济界的尊位不无关系。

  再回到唐双宁的草书艺术上来,从艺术审美角度看,唐双宁仅仅是个书法票友,书法艺术水准并不高,从线条及运笔看,其书法才气大于功力,对传统下的功夫还远远不够,甚至有点陷入误区的迹象。从其现有的艺术水准看,唐双宁若能好好修炼一番,则有可能真成草书大家,若依然任笔为体,则可能会越陷越深。

  唐双宁作为金融界的书法家,金融界的人可能对其书法比较感兴趣,而书法界的人则对其书法没有多少兴趣。书法界的人感兴趣的是其在书法界的出场方式。唐双宁这个金融界的书法票友在书法界忽悠了一圈之后,差不多就消失了。或许,唐双宁是要凭借其在金融界的显赫地位来书法界捞得一点声名和利益,或许,唐双宁压根就没把书法当回事,他只不过是在工作之余顺便玩玩书法,是玩书法而不是玩弄书法,从这一点来说,我倒觉得他比那些玩弄书法的人要高明和正派许多。然而,有些书法媒体却借势大肆炒作,一脸奴颜婢膝相,而且不惜花费版面,重磅推出,居然这么舍得版面。不知道是看中了唐先生的草书艺术还是看中了人家兜里的银子。然而,在热闹了一段时间之后,这个神秘人物就像天外来客一样,渐渐消失。这倒不是说唐双宁就从书坛真的销声匿迹了,而是说,书坛似乎很少有人还能记起唐双宁了。

  唐双宁给天真的书坛和书法家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他给书法人带来了一大堆的惊奇和疑问之后,又悄然而去。唐双宁的突然出现和突然消失,带给了书坛一个颇为滑稽的故事,也给了我们一个严肃的思考,同时还给了书法媒体界一记响亮的耳光。

  唐双宁作为金融界的风云人物,能够对书法保持着如此的兴趣及艺术领悟力,不能不让我们感动,当然,至于其字写得如何,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对其如何评价。面对这么一个非书法领域的重要人物,我们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心态?特别是媒体界敢不敢直面这种现状?这正是考验书法媒体良知和勇气的时候。然而,遗憾的是,当代媒体界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软弱和献媚实在是让人大为失望。唐双宁被书法媒体界赞誉为当代草书第三,不但令书法人失望,而且令书法人反感。其草书高与不高暂且不论,就其在当代书法界的影响力来说,恐怕谁也不会承认唐双宁先生是当代三大草书家之一。这种连书法界都不会得到公认的评价,又如何能让书坛人士信服呢?甚至某些身份与地位都很高的老先生也在那胡乱吹捧,我觉得这不是在为唐双宁脸上贴金,而是在给其抹黑。没有得到公认的事,又怎能随便定位呢?有人可能会认为我是在将唐双宁先生当作一个书法票友之后才故意贬低其艺术地位的。非也。我评价艺术家,从来不看其身份的高低,也从来不看其是否是专业书法家,而只看其艺术水准与自身学识。

  或许,唐双宁先生并没有将自己看得很高,也并没有想要在书法界呼风唤雨,而仅仅是将书法当作自己修身养性、休闲娱乐的文化载体而已,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寄情书法,而且能以自己之力呼吁建立“中国书法艺术馆”,这实在是一种可贵的精神。但是,一些旁观者和媒体却将其大做文章,大肆吹捧,不但搅乱了观众的审美标准,而且让书法界人士反感和恶心。唐双宁所带给书法人的思考,或许并不主要在于其自身的艺术水准如何,而在于创作者自身和旁观者、媒体所持的心态。

  

  后记:当下书坛,书法学术批评的缺失使得批评陷入了窘境和尴尬,书法批评变质为一种暧昧的献媚与汹涌的谩骂。由于受到利益与权力等非学术性因素的干扰,当下的书法批评中也渗入了许多功利性的因素。所以,倡导批评的学术化就显得尤为必要。2005年于中国书坛来说,是一个很特殊的年份,也有很多值得我们记忆、反思与批评的人和事。随着一批旧人物的消失,一批新人物又上来了。作为一个长久关注中国书法命运、中国文化命运及中国社会命运的文化观察家,我的良心使得我不能不对这些人和事说一些话,尽管我的话不一定对,也不一定客观、公正、全面,但是我以人格作保证,我说的这些话至少是真诚的。要对中国书坛的这些敏感而又重量级的人物作出客观、公正而且又是学术化的评价,殊为不易。但是,不能因为难做就不去做,该说的话而不说这于我来说是一种痛苦,该说真话的时候而说假话,这于我来说更是一种痛苦。所以,即便是前面有千难万险,该说的话仍然要说,该做的事也仍然要做。由于时间仓促,再加上学识及能力之限,难免有诸多疏漏之处,敬请诸位方家批评指正。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