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画家
3  4  
PDF 版
对当代山水画审议的抉择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2月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对当代山水画审议的抉择
——关于汪家芳的画
□朱国荣
  当今,生活在水泥森林般城市里的许许多多画家,仍在矢志不渝地从事着描绘大自然的山水画创作。人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其实仔细想想,这是一个很有意味的现象。山水画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种跨越时代的文化,而在画家的心目中,则是一种精神载体,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社会活动。在此种大背景下来审议当代山水画中的个案——汪家芳的山水画,既有普遍性,又有个体性,

  对于有着25年画山水画经历的汪家芳来说,选择画山水,自有他的想法: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每天看不到山水。画山水,能够使自己在精神上神游大自然,舒心养神;也能够使观众享受山水之美,陶冶情操。但是要画好山水,必须要有传统和生活两个方面的积累。为此,汪家芳每年要花两三个月的时间去游览名山大川,去体验、感受山水的灵气。但是在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汪家芳觉得画家的创作没有必要去再现大自然的真实山水,重要的是通过山水表现作为城市人的画家与大自然的对话。由于每个人对山水的感受不同,就会产生各种不同面貌、不同样式、不同内涵的山水画来。也只有这样,当代山水画才能获得它的个性与时代感。

  城市人画山水,每个人在艺术上的追求是不一样的。从汪家芳的山水画来说,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体现在他的创作理念上。汪家芳认为,画山水不能把画得像作为艺术追求目标。古代山水画家尚且把画山水看作是“抒发胸臆”的客体,如今,我们把画得像山水、画活山水作为艺术追求的目标,那还不如古人。事实上,在描绘自然景物时,是要表现自然造物本身的美,还是通过表现自然造物的美抒发作者的情感,这两种不同的观点是宋元以来一直争论的问题。汪家芳的创作理念倾向于后一种观点,即主情论者。他明确表示,作为一个现代的艺术家,画山水画应该表现“心目中的山水”,在山水中表现人文精神,特别是表现积极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与古人拉开距离。现在画山水的,写实的多,写意的少,而且不少山水画家还不懂写意,或者是不善于写意。这写意不仅是指笔墨上的写意,首先是指创作上的立意。所谓“意在笔先”,即是此意。明代画家唐志契说山水草木“具有生化之意,画写意者,正在此著精神,亦在未举笔之先”。明代画家恽向也说:“画以意为主,意至而气韵出焉。”可见,写意所取的是“重道轻器”的价值原则。

  其次体现在他的表现形式上。汪家芳认为,寻找自己的艺术语言对于一个画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千百年来,中国出了多少个山水画家,出了多少种笔墨技法,又出了多少种表现形式,要寻找自己的面貌真是“难于上青天”。观摩汪家芳的山水画作品,可以发现他取俯视之势,以“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派作全景式的构图,已经成为他山水画艺术的特色。画面上大气磅礴,云雾缥缈。云气在汪家芳的作品中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与营造山水的浑厚、雄壮、浩瀚气势息息相生,又与表现人生抱负,追求精神境界息息相关。画面中云气雾霭浮动于山峦之间,气息可闻,湿润可触。汪家芳坦陈自己从来没有从空中赏过山水,但是他的创作理念和对传统山水的摹写、学习,使得他自信能够创造出宏伟的全景式山水,能够表现出它所需要的生动气韵。

  再次体现在他对“海派”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上。汪家芳认为,“海派“文化是上海前辈艺术家留给上海人最珍贵的遗产,融和中西,不拘一格,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至今仍是值得学习和继承的。“海派”艺术家陆俨少、吴湖帆等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比如,陆俨少在用笔上除了保留点、线之外,还创造性地以聚点的方法做成墨色的块面;而吴湖帆的画,从陆俨少对他所做的八字评价“笔不如墨,墨不如色”中,也能掂量到吴湖帆的大胆所为。仅从这两个例子中就可窥一斑而见全貌,反映出两位“海派”艺术大师不拘泥于传统的创新精神。在当代山水画中,汪家芳认为有两种倾向不可取,一是古味太重,二是太生活化。受大师的启发,汪家芳在他的山水画中有意识地揉进了抽象、构成、肌理等西方现代艺术的一些要素,重色不轻墨,工写兼用。但是他始终把笔墨情趣作为艺术追求的重要手段,把抒情写意看作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艺术境界。诚如陆俨少所说:“创新必须有基础,有了传统技法的扎实基本功,才能在陈的基础上出新。”

  汪家芳的山水画创作正是基于他对当代山水画的审议而逐渐明晰了自己的艺术取向。虽然这只是一个个案,但是在这个个案中,仍给人以思考与启迪。(朱国荣 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