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4版:赏析
3  4  
PDF 版
凤翔年画 喜迎新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2月1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凤翔年画 喜迎新春
关于陕西凤翔民间木版年画的考察
■成文正
  中国民间木版年画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它保留着中国最古老的传统手工印刷的制作模式;它体现着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美的追求,它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民族特点和重要的文化价值;它曾盛行于广阔的中华大地并形成了多种流派和风格。但近10年来,随着木版年画实用价值的减少和老一代年画艺人的相继去世,这种由家族传承的民间艺术形式逐渐走向衰亡。对此已有很多专家积极呼吁抢救中国民间木版年画,这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伟大工程,它将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不断延续作出极为重要的贡献。

  陕西是中国民间木版年画的主要产地之一。据考察,原有的汉中、安康、陕北等地的木版年画现已无人继承或绝迹了,唯有凤翔木版年画尚有人继承,为了对凤翔民间木版年画进行较深入的调查和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几年来我先后赴凤翔共进行了6次考察,深入的了解加深了我对凤翔民间木版年画的情感,同时也增添了对这一珍贵的民间艺术在继承和发展问题上的担忧。

  凤翔县位于陕西,距西安市百余公里的宝鸡地区。东邻周代的发源地岐山、扶风和青铜器之乡周原,在周代名为雍城,是当时秦国都城,所以它还是秦代的发祥地。之后各朝代在此都设置郡、县,故凤翔一直为中国西部政治、文化、经济之重镇。这里存留着周、秦、汉、唐各代的青铜器、玉器、彩陶、石刻,还培育着绚丽多姿的剪纸、皮影、泥塑、泥玩、木雕和凤翔木版年画等优秀的民间艺术品。秦代之后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东移,凤翔县逐渐成为中国西部一个比较封闭的地区,正是这种封闭才使凤翔木版年画的早期样式比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它的古朴自然,未被异化的文化原始状态和地域文化艺术对它的影响,使它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并且确立了它在中国传统木版年画中的重要位置。

  据凤翔《西凤世兴局》记载,凤翔木版年画始于唐宋,盛于明清。明正德二年(1507年),凤翔南肖里村邰氏家族已有八户从事年画生产。清代后期,陕西凤翔木版年画的主要产地集中在凤翔县城东10里的南、北肖里村和城南的陈村镇。当时共有30多家从事年画生产,其中正式画局作坊有五六家。清末民国初曾发展为六七十家,画局也有10多家,品种完备、繁多。1935—1937年生产者多达100多家,形成设计、雕刻、印刷、彩绘、发售的作坊生产,年产达600万张,是凤翔木版年画发展的高峰期。因政治、经济及现代印刷业的冲击等原因,之后便逐渐缩小,至今仅有南肖里村邰家等几户继承画业。

  从南肖里村邰氏家族的传承过程,可以看出凤翔木版年画延续的踪迹。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邰顺家谱记载,邰顺继承先人所传画业,经营有《万顺画局》。道光十五年(1835年)邰正荣继承祖业又改为《荣兴画局》,光绪十九年(1893年)邰润继承祖业又改为《世兴画局》,后由邰世勤接管。至此仍保留着一些遗传下来的古版。这些古版主要是大门神方弼、方相、秦琼、敬德等。明末清初之际木版年画一律只是雕刻印制墨线主版,人工染色。约于清代中期嘉庆道光年间逐步从手工染色过渡到木版套色印刷。道光年间《荣兴画局》留下来的老版中,已有墨线版及套色版,但面部开相、须发笼染及小面积细部的色彩,仍由人工手绘。

  凤翔木版年画以古朴优美、风格独特的面貌在中国木版年画中独树一帜,这是和它的历史渊源与地域特色分不开的。黄土高原古老灿烂的传统文化深深地渗透在凤翔木版年画之中。它的表现内容极为丰富,有墙画、窗画、戏画、历史画、谷雨画、六全神等,其中大门神方弼、方相(有的书籍注为神荼、郁垒)、秦琼、敬德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尤为方弼、方相值得研究分析,它们吸取了周代青铜器、汉代画象石的饱满、对称、装饰性强的构图和布局。人物造型朴实、优美,而具有装饰感。以线立骨,整体造型和线描组织及线的曲直、疏密对比极为考究,明显有唐宋工笔人物画和陕西出土的唐代墓室石椁门画造型的基本因素,它们在艺术上达到了相当的完整和成熟。

  还有表现普通劳动人民的《男十忙》、《女十忙》,每一幅画面上都有7至10个人物,运用传统的平面化、装饰化构图,人物在画面中分布得自然、均衡而又富于变化,点线面和色块的对比很有节奏。人物动作内容来自劳动生产,纺线、织布、锄地、收获,表现得真实而亲切。这是民间木版年画从迷信的束缚和缠绕中解放了出来,创作出真正反映当时劳动人民生活的画面,它反映出强烈的时代特色和对劳动及劳动者的热爱与称颂,也是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中属于创作木刻部分的一个亮点。

  凤翔木版年画的套色特点是鲜艳悦目,对比强烈,搭配匀称。这也是西北地区民众在年庆中的一种精神需求。色块既有大块对比,一色又在各处都有分布,使画面花而不乱,协调统一,脸手空白,重点突出。套色一般多为5至7种,以大红、大绿、桃红、米黄、深绿为主,多为品色。以金黄(横黄)、紫色(品浆)、蓝色(鲜蓝、深蓝)、淡墨(二墨)等色为辅。个别画面因内容称为“清素”画,只用黑、白、淡墨加紫色、蓝色印制。《世兴画局》时期还曾对年画进行套银描金,被称为“金三裁”,形成锦上添花、富丽堂皇的效果,此类作品曾在英德等国博物馆收藏,现在在国内却见不到。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