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7版:评论
3  4  
PDF 版
深情笔墨颂盛世 多彩书艺携后学
姜为民:展览时代的滑稽人物
南北居知见录之九
书家笔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zjrbneirong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2月1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南北居知见录之九
■老 爱
  2002年12月26日,我与数位学生赴上海博物馆观看“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那天是周六,上博开放到晚上8点,所以我们从容观赏,饱览我中华绝世艺珍。

  展览中虞世南临的《兰亭序》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作因年代久远,墨色淡雅,以往所见印刷品均极虚弱模糊,看到真迹,才感受到那沉厚直率的用笔和那淡淡然凸出纸面的墨痕。当时即认为这虞临本比那所谓的“冯摹神龙本”自然大度多了。不禁感叹印刷品到底害人。其余作品如宋徽宗赵佶《柳鸦芦雁图》等亦极为精彩,令人回味不已。

  在观展回来的火车上,有几位书法专业的同学问我对哪几件作品印象最好(指书法)。我列出的是:王珣《伯远帖》、虞世南临《兰亭序》、《唐摹王氏一门书翰》、怀素《苦笋帖》、杨维桢《草书七绝诗轴》等数件。这些作品技巧空前绝后、气息纯正古雅、精神正大饱满,充分体现了传统书法艺术“写意”而“意法兼备”的高境界。称它们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名副其实,当之无愧!这些作品值得我们“焚香寝卧其下“,心摹手追,更是我们开拓艺术新境的不竭源泉。

  回杭后,我应邀给一个杂志写了观展大家谈:据先我观展的有些人讲,上博回来后,不敢(或没信心)再写字作画,因为古人实在太“高”了。看了他们的作品觉得高不可攀,难以下笔;还有一种人(听说来自北方)对展出的作品不以为然,认为没啥大不了,这真是两个极端。拙见这两种倾向要分别看:前者固无必要;后者则有点“秀才遇着兵,有理说不清”的味道。因为看不出这些国宝珍品的艺术实力所在、精粹所在,自然对其喝彩、感叹也就无从谈起,更别说尊重与礼拜了。不过,“国宝展”中的作品,确也像五根手指头一样,长短不一。可见即使到了“国宝级“,将它们放在一起展示,也还是有高低。由此,我想到一句话:“心有古人勿忘我”——“国宝展”中的作品是我们参详古人精妙、感受传统精髓的绝佳范本;也是我们深入传统、演绎传统、创造时代新艺术、与古人争先后的“标靶”。有这样的心态与志向,才能无愧于古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我堂堂中华艺术之精神。因此,我既对那种“跟风式”的一哄而上的“朝圣”不以为然;更对那种不识传统艺术精华、不知天高地厚的“夜郎自大”感到可悲!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