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7版:美育
3  4  
PDF 版
· 留住美术的“根”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5月2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留住美术的“根”
———对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非“美术”现象的透视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中心小学副校长 周信达
  新课程的实施已有6年。作为教师,在与新课程共同成长的过程中,现代的和传统的教育观念、新的和旧的教学设计以及对课堂教学行为的优劣评价等等,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头脑中颠来倒去,彼此间论“是”评“非”,较“长”比“短”。在“自我”与“超我”的交锋、碰撞中,一些新的体验和感悟在心中油然而生;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困惑和追问,免不了出现这样、那样有悖于课堂教学常规的现象。

  在新课程的视野下,美术不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目标三维化、教学内容综合化、教学方法多样化,使原先较为单一的美术教学模式呈现出贴近学生生活、关注社会现实、学科间相互融合的欣欣向荣之态势。回眸美术新课程改革,由于美术教师对“大美术”教学观的推崇和对学科整合的误解,使当前的美术教学脱离了传统美术教学的优势,部分美术教师不再把美术知识与技能大量地呈现在美术课上,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片面化、绝对化的做法,把课堂教学行为变成了游离于美术文本之外的“花招”,偏离了美术学科的本位。

  新课程改革不是对传统教学的“格式化”,也不是全盘“拷贝”,而是在继承中不断创新。但审视现今的美术课,在课堂开始变得热闹起来的同时,课堂上的“美术味”越来越淡:要么是精美的FLASH动画,让人眼花缭乱;要么是娓娓煽情的文学语言,给人以矫揉造作的感觉;导致了美术课从有“术”无“美”走向有“美”无“术”。大量的非“美术”现象充斥着美术课堂,使美术教学逐渐空泛和虚化,学生的美术素养正在逐渐缺失。下面,笔者列举6个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现象并加以分析,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同行斧正!

  现象一:过分对教材中常识性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科学课倾向的非“美术”现象

  随着美术新课程的全面推进,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正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教学内容也由单一的技能、技巧训练向综合化的人文性知识转变。落实到美术课堂教学上,要求美术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促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把握美术的特征、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认识美术发展规律与趋势。知识传授的综合化使学科之间架起了桥梁,但在具体的实践中,也出现了美术课知识传授出现偏差的现象。

  例如一位美术教师在上《春天的花》一课时,她不是从美术课的角度对花进行讲解,而是过分注重对花的知识的讲授。在一堂课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给二年级小朋友讲起了花的知识:如花的结构、花的种类、花的用途等。这位美术教师向学生出示了各种各样的鲜花,让学生进行辨认。在引导学生对花进行仔细观察的同时,还让学生用手触摸花瓣、花蕊,让学生通过花蕊的观察分辨是雄花还是雌花……这样的教学设计,给人以十足的科学课味道,使人觉得这是在上科学课,而不是美术课。

  现象二:过分在美术作品讲解时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故事课倾向的非“美术”现象

  在对美术作品进行讲解时,很多美术教师往往会着眼于从所要表现作品的形式美入手进行教学。由于教师单纯的讲解会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不深,教学效果也不明显,于是很多美术教师就选择一些生活化的、与作品相关的故事,在教学中加以灵活运用,使学生加深对美术作品内容的理解。但在很多时候,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对故事的了解和对具有典型意义的画幅进行欣赏讲解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前因后果,而将美术课上成了故事课,使教师削弱或放弃了从造型艺术角度对学生进行美术作品的指导,违背了教学的初衷。

  例如一位美术教师在教《鞋子》一课时,他为了激发学生对鞋子写生的兴趣,先给学生讲了一个侦探利用鞋印破案的故事。这位美术教师从作案人跳窗逃跑时在窗台上留下的脚印入手,对侦探如何通过窗台上的脚印来推测作案人鞋子的尺寸和款式以及对侦探如何通过鞋子的尺寸来推测作案人的身高、体重和走路的样子等过程作详细的讲解。这位美术教师的精彩讲解使学生个个都听得津津有味,仿佛看了一部精彩的破案大片;但从美术学科的本位去拷问教师的教学行为,则显得实在太离谱。

  现象三:过分运用肢体语言进行美术教学活动——活动课倾向的非“美术”现象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用形体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为的是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表达方式,并以此加深对美术作品的体验和印象。如果学生愿意用表演的方式——如动作、舞蹈、喜剧等进行表达,应当受到鼓励。基于这样的认识,很多美术教师就纷纷发动学生运用肢体语言进行美术教学活动。但是,在学生动起来的同时,教师往往会把针对教学内容的科学预设抛在了脑后,使精彩的动态生成变了味。

  例如四年级一节美术课,因为学校曾组织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地道战》,我们就借这一主题做了个游戏“鬼子进村”。于是组织几个同学用打击乐器来伴奏表演,大家七手八脚地把桌子围成“地道”形状,快速化好装并分配好角色。以上的教学设计,使课堂成了师生表演的舞台。没有精彩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动态生成。教师毫无目的性的预设,这样师生嘻嘻哈哈一堂课所生成的教学效果是多么地干瘪,丝毫没有什么精彩可言!

  美术是以视觉感受为主的艺术。教师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意愿出发,采用调动学生的肢体语言来加深对艺术作品的体验,本无可非议,但是有一个问题必须明确,那就是美术是以视觉的感受为主,其他的感受只是为了辅助和强化视觉感受,千万不能喧宾夺主。教师如果过分强调动觉、听觉、触觉,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往往形式貌似新颖效果却华而不实,学生在视觉上应得到的东西更是一无所获。

  现象四:过分把美术作品当作德育的媒介——品德与社会课倾向的非“美术”现象

  美术作为重要的人文性学科,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在美术作品中,包含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美术以它生动直观的形象语言陶冶、教育和鼓舞学生,对学生的道德教化起着宣导作用。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仅相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翼道德以为治。但现代美术教育普遍存在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导致了美术教学过程重理性教育,轻情感体验,落实到德育教育观上,也是重理性道德的输灌,轻教学过程中“情”的教育。

  例如在《革命历史画欣赏》一课中,本欣赏专题集中了《血衣》、《地道战》、《蒋家王朝的覆灭》、《开国大典》等4幅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经典作品。4幅巨作连起来欣赏,既有代表性,又有系统性,能以较完整的历史进程,生动的艺术形象,使学生受到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进一步体会到新中国来之不易,从而继承革命传统,致力四化建设。但这是美术欣赏课,我们不宜把美术欣赏课当作以美术作品为教具的品德与社会课。这种把德育当作审美接受,把美术作品当作德育的媒介进行教学的做法,值得商榷。

  现象五:过分在美术教学中依赖多媒体课件——信息技术课倾向的非“美术”现象

  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一个重要举措。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好处。但是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而已,而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讲解。如果教师过多地应用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必要的技巧演示步骤和制作过程就会被一张张冷冰冰的画面所取代;就会忽视美术课不仅需要大量的范画赏析,还需要教师对绘画、制作方法进行演示这一特性。

  例如在美术教学中,教师把电脑当作一种“高级板书演示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大屏幕代替黑板的现象比比皆是。有的地方评价一堂美术课的优劣,把教师是否运用多媒体作为一项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来进行操作,而不管运用得是否适时、适量、适度。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片面、浮浅理解,给美术教师形成一种误导:不使用多媒体,就不是一堂好课!如果哪位美术教师不会运用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则是一件怪事。由于过多依赖多媒体,使美术教师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差。一节课下来,原先在黑板上漂亮的粉笔字板书没有了,精彩的范画也不画了。这样一来,不但掩盖了教师美术基本功的不足,而且不利于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过程。由于过多地采用“电灌”,使教师对问题引领与讲解的意识逐渐缺失;过多的人机对话,使师生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还有一些美术教师整节课都用花花绿绿、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教学的内容,出现了课堂上仅仅是一些资料堆砌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教师不仅手忙脚乱,学生也会出现视觉疲劳,看似热热闹闹一堂课,又是音乐,又是图画,又是动画,但学习的目标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学生也不知道教师在讲些什么,既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又没有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现象六:过分在学生课堂练习时轻视巡视辅导——自修课倾向的非“美术”现象

  巡视辅导是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对学生创作的作品进行指导是这个环节的中心任务。一些优秀的美术教师非常重视课堂练习,并把它作为转化“差生”,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但也有很多的美术教师,只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轻视巡视辅导,在观念上认为作品创作是学生的事情,与教师无关。在巡视辅导时,流于形式,要么只“巡”不“导”,走几圈了事;要么无事可做,像个“值班”的。很少沉下心来,深入到学生之中,倾听学生在作品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想法。这样一来,造成了学生在黑暗中各自摸索,导致了作品创作失败率的居高不下。长此以往,使学生渐渐失去对美术的兴趣。

  例如一位美术教师在上《春天的花》一课时,她不是想着怎样去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作品的创作,而是运用各种话语对学生进行催促:“有的小组初稿已经出来了,你们要加油啊!”“有的小组已经在上颜色了。”“同学们,我们时间要抓紧呀。”“第×组同学,你们的速度要加快了。”“还有×分钟。”等等。她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催促,不但使学生的心理压力加大,而且手的动作也僵硬了。很显然,这位美术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课堂练习时教师巡视辅导的重要性,在她看来,只不过是走走过场而已。

  结语

  写到这里,笔者想起了闻一多先生曾对诗歌的比喻:诗歌本来是自由美妙的内心流淌,可是因为有了诗体形式的限制,诗歌就成了一种“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套用闻一多先生对诗歌的比喻,笔者认为我们的美术教学也是“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因为美术之所以是美术,在于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有着区别于其他学科的规则。忽视了这个规则,不戴着美术这副“镣铐”跳舞,美术课也就不是美术课了。另外,诚如题目描述的那样,本文只是对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非“美术”现象的叙述和思考。至于对策,远非本文所能论述。在此只是希望美术教师能早日走出误区,立足美术学科的本位,正视美术教学的规则,纠正课堂教学的行为,回归美术教学的本真。最后,要说明的是,笔者所列举的教学现象,大多是平时的所听所见,并不足以说明现今的美术课堂教学“病入膏肓”,而是旨在引起大家的思考,纠正认识上的极端化和做法上的片面化,使学生在美术本位的课堂上尽情享受美术所带来的无穷魅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