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6版:画家
3  4  
PDF 版
· 国画风景线
· 出来进去,生命中有一片无边的草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6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出来进去,生命中有一片无边的草地
■吴 杨
  作为长期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人,我已经融入了这个地域——呼伦贝尔。这里是我的家乡、我的天堂。君既爱之须纵情。我踏实地站在这块绿土上,尽情地描绘她、咏叹她。自得其乐,无怨无悔。

  ——周荣生

  序

  4月份,周荣生人在北京,“五一”刚过又来了,5月下旬又要随团去德国,老要外出,老有事。来来往往,马不停蹄。凡事怕习以为常,出门的感觉和回家的感觉还会新鲜吗?他说,外出归来一下飞机呼吸到的第一口空气就两样,非常舒服!不比不知道,一比还是家乡好,干净、纯洁、敞亮。冬天一色白,冰雪世界。夏天一片绿,没有裸露的地表。往草地上一躺,嗅着草的味道,望着空中洁白明亮的白云,四周非常非常静,万籁俱寂,隐隐约约有河水的流淌声,沁人心脾,心里真舒服!呼伦贝尔有数不清的河流:克鲁伦河、乌尔逊河、莫尔根河、额尔古纳河……条条清澈见底,水质甘甜。空气湿润,植物茂密,绿草丛中间杂着各色野花,一片黄、一片紫、一片红,真是漂亮。黄羊、狍子,鸟也很多,叫声清脆悦耳,四处飘散。大兴安岭东西横贯,与大草原相互交汇,绵延数千里,美不胜收。

  一

  呼伦贝尔位于内蒙古东部,与黑龙江省接壤,面积大约相当于两个山东或三四个浙江省那么大。它的西南方向也即内蒙古中部,有一个小县城叫开鲁,约有十几万人口,是周荣生童年及青少年时代生活过的地方。县城仅有一所中学,是国家重点,教学质量非常高,文化氛围特别浓,仅诗歌爱好者便有两帮,一个“新诗社”、一个“古典诗社”,都有各自的油印小报,吸引了许多诗歌爱好者、文学爱好者,包括周荣生。书法展览也很正规,有声有色,一年至少两次,在学校图书馆展出……小地方却有大文人,教历史课的老师是北京大学毕业生,当年参加过五四运动。爱好文学、写作的同学可求教于一位老记者。一所中学里有五六名大有来头的老先生,来自南方或由北京发配到此,投身教育,靠着知识、文化活这一生。

  学校有个美术组,周荣生是这个组里的成员,由一位美术老师带着,课余时间习画,校内校外到处画。初中三年级时“文革”来了,学校停课,周荣生等人便以画画为主,还在学校住着。

  美术老师叫商华堂,待人诚恳、低调,对周荣生的性格有很大影响。他是地主成份,“文革”中受冲击,周荣生去看他,老师大为吃惊,“孩子,你也太胆大了!怎么敢上我家?你不知道我被‘专政’了吗?”商老师有个小院,有几间屋,院子里种着花草、葡萄。师生二人坐在葡萄架下喝水、聊天。在商老师被关押、抓放的过程中,周荣生再次去看他。老师拿出3个本子,很郑重、很神秘地说:“你拿回去吧,好好保管,可别丢了,你会很有前途的。要好好读书、画画,将来会有用的。”

  这是3本报刊剪辑,有发表于前苏联《星火》杂志上的油画作品,也有剪自国内报刊的国画作品。在当时,一个学画的人能收集这样一套资料非常不容易。

  写诗、学画以外,周荣生又自学篆刻。离家不远处有一家刻字店,来来往往路过,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隔着窗户学手艺,买了工具、材料,回家摸索着刻。学习书法还要早。爷爷是老中医,写一手好字,用毛笔开处方,家中有很多线装书。周荣生在爷爷身边长大,自小就熟悉文房四宝,从小学起就一直写毛笔字,小学3年级开始写日记,4年级开始用小楷写作文,在学校独一无二,老师特高兴,发到班级里传看。从小学到中学一直住校,一直享受着浓厚的学习氛围,一直生活在绿色草原的怀抱里。

  二

  周荣生的父亲曾经长期在呼伦贝尔工作,担任过市长、书记。周荣生也因而幸运地拥有了开鲁、海拉尔和呼伦贝尔。

  呼伦贝尔是亚洲地区最大、最好的草原。历史上,这里栖息着众多游牧部落、少数民族:巴尔虎、鄂温克、鄂伦春、布里亚特、达斡尔等。早在两万年前,扎贲诺尔人便留下过足迹。历史上,强大的少数民族大都诞生于此。如东魏时期的拓跋氏,最早的女真族等,都曾东征西讨,跃马天下。尼伦部落的年轻首领铁木真也是由此起家,率部西征,历经20年杀伐,统一了蒙古各部落,并进而揭开其雄霸天下的序幕,加快了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融合的进程。

  到了近代,内蒙古东部因铁路的开通而越发开放,成为国内文化相对发达的地区之一,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员。和平年代,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及人文景观使得知识分子趋之若鹜。动荡时期,受国家支边政策的影响,更是源源不断地加速着人员往来。当今盛世,她更是完全融入了中华大家庭。周荣生的绘画艺术根植于此,何其有幸。他曾在《魂牵梦绕是草原》一文中写道:“我的艺术来源于特定地域,来源于草原,更准确地说来源于中国最东北的边陲地区——呼伦贝尔。我曾经长期生活在那里。虽然后来因工作需要到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工作,但魂牵梦绕的仍然是那块绿色的净土。也许是因为太古老和神奇,也许由于太美好和诱人,三十多年的艺术创作,我始终没有离开过这个地方。我熟悉这个地方,钟情于这个地方。我对这个地方有说不尽的热恋,有隔不断的思念……”

  “文革”期间,周荣生在开鲁县当地下乡。外地知青大多来自宁波、上海、北京、天津等地。那时能读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编印的《兵团战报》,能看到冯远等人的作品,知道有一帮知青画家,如沈嘉蔚、李斌、陈丹青、刘宇廉等人。虽未曾谋面,却对他有过影响,也把自己归在这个类型中而勤奋地画着、不懈地画着,身上从不离速写本,给个脚本,马上就能画出来。经常到县里参加相关活动,被各单位请去画宣传画、画领袖像,《毛主席去安源》画过不下十几幅。经常举办阶级教育展览。还办过赤脚医生事迹展等专项展览。在那特殊的年代里,北方大地有一支知青大军,活跃着一批知青画家,不少人后来成为画坛的佼佼者。

  他参加工作后先在铁路部门、后来调到市委党校任职,先后求学于黑龙江大学,柳河五七干校,作为后备干部接受理论培训,有机会大量阅读马恩列斯原著,阅读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研究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成天泡在图书馆里。主课以外,大量阅读世界名著、俄罗斯名著,阅读世界通史及中外哲学史、美术史、社会发展史。6年时间,把能看的书差不多都看了。无论多么艰涩、深奥的学科著作,尤其哲学及政治经济学方面的书籍,都能读进去,都感到有兴趣。学理论为什么?干什么?不知道,但是有热情,也深知会有用处,机会难得,乐得充电。

  这期间他常在黑龙江日报发表宣传画或小插图之类,画画的热情始终不减,并要求调到美术口,为父辈们所大惑不解。那时候的观念,画画、唱歌能有多大出息?若无异乎寻常的爱好和追求,很难想象会有人因此而放弃仕途。

  最终,他调到《林业报》当了一名美编。在报社,书记找他谈话,提出调他到党办工作,遭到拒绝感到不理解。唉,怪了,你这个年轻人怎么回事呀?这不是要重点培养你吗?不比当编辑更重要吗?一个年轻人为什么没有上进心呢?

  三

  上面,已经太多地写到绘画以外的事情。总觉得还有许多该写的没写到、该交待的没交待。总觉得正是上述主客观条件,以及非正常选择等因素,构成周荣生的独特和优秀。他说话的节奏很缓慢,看上去目光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