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的生存状况
“民间”二字,当指处于社会底层的庶民百姓,这个庶民包括农民、渔民、牧民和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其他劳动者。民间美术就是产生于劳动者之中的、属于他们自己的艺术,是劳动群众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之余,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自己创作,并在他们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朴素的、自由的表意形式。因此作为民间文化的象征符号,民间美术有属于自己生长的土壤,这个土壤就是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的农业文明。是传统自然经济、农耕文明造就了活跃于乡间、市井的民间文化,也造就了带给普通老百姓欢乐的、多姿多彩的民间美术。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政治体制的改革,这次改革使古老的、传统的中国自觉和不自觉地朝着“全球化”、“现代化”的道路前进。
今天的中国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由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深刻变化,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比较封闭的社会转变为走向世界的开放格局。中国正在快速度地进行着现代化、全球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运动,由此带来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巨大冲击。
民间美术品与现代工业产品
民间美术包括民间工艺是农业社会生活的产物,是由劳动者创造的、为民众生活服务的,并带给民众快乐的精神产品。而当农业文明遭遇到现代文明、遭遇到“全球化”浪潮冲击时,民间美术正在逐渐失去养育滋润的土壤,也逐渐地和现代人的生活日益脱节。现在城市里的绝大多数人家很少使用手工制作的、廉价的、看似有些粗糙的生活日用品,但是那些好的、精致的手工制品也是很少为人们使用的,它是有钱人的玩意。近些年全国有不少地区乃至偏远地区都陆续建立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村或生态博物馆。如在贵州省六盘水市的六枝特区建立的梭嘎乡生态博物馆,并提出了“六枝原则”,目的是要“原汁原味”地保护苗族的传统文化。但我个人认为建立这样的文化生态保护村,并不一定就能“原汁原味”地保护传统文化。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村)或者是博物馆,实际上它是以牺牲当地人民群众提高生活水平的权力为代价的,这是不公平的。而且我们也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即经济落后的地区与民族何以能影响别人?它的文化与传统仅仅靠人为的保护就能传承下去吗?我们还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我们能够阻挡住“全球化”的趋势吗?我们能够否认“全球化”所带来的好处吗?文化保护与传承不是划定一个区域使其与主流社会相隔离就能实现的,不是要一味地保护传统文化而不寻求新的发展。
民间美术品必须走向商品化
民间美术品作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一种符号象征,要想为人们所记住,那就不能仅仅是放在博物馆里供人们参观,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或者是成为历史的回忆,它应该以一种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如果民间美术品没有被“复制”,那它毫无疑问将面临着死亡。只有被不断地复制才能为更多人所记住,只有被复制才能够谈得上文化的延续。但是这个“复制”的含义却是不同以往,它有新的内容,即在全球化的时代里,它必须以一种民族文化资本化的形式,换句话讲,是以商品的形式参加到经济的博弈中来,才能发挥自身的作用。使民间美术商品化,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本土化,以民族民间文化为根基,同时也要根据现代人的需求,与专业人士共同设计新产品,使这些产品既能体现民族民间文化深层次的东西,又能在技艺上有所创新、加工;在遵循基本的工艺技术,如色彩、符号、材料的同时,又要注入现代人的需求;再经过加工,推陈出新,创造出新的、工艺精湛的、现代人能接受的“新民间美术品”。
结 语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如果破坏、丢失了传统文化,就意味着该民族的消亡。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认识到传统文化并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的、流动的、开放的系统,它在历史上被创造出来时曾是新的,也必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迁。因为传统文化并不等于先进文化和优秀文化,许多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旧时代的产物,它们自身存在着某种缺陷,不适应现代化的发展。我们在继承、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更要致力于用先进思想、先进文化对旧文化进行改造,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全面提升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大量的田野考察资料证明,凡能与市场建立互益关系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不仅找到了生存的土壤,而且还有发展的空间,文化的盛衰在某种程度上与经济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