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5版:画家
3  4  
PDF 版
· “实象”和“心象”的交融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6月2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实象”和“心象”的交融
□华振鹤
  “大自然永恒变换的秩序和节奏,本是宇宙生命不朽的象征。而作为《烟霞之侣》的山水画,正是画家师法造化,融合“实象”和“心象”,倾注感情的艺术结晶,可谓是对自然本体的神韵的一种探索。”

  这段见于《王克文山水画选》中“画家自序”的文字,反映了著名画家王克文教授从事山水画创作50年的感悟。正是这一感悟,遂使他的作品,不仅表现出客观世界的自然美,而且表现出心象中的自然美。

  王克文先生是位集书画、美术史论于一体的学者型画家。他出生在书画之家,父亲王康乐老画师乃黄宾虹传人,在当今画坛独树一帜。他早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后又受贺天健、谢稚柳亲炙。两位名师都重视临摹,重视画学理论与临摹实践相结合,强调要把学画当作“画学”来对待,从各方面提高自己学养。应当说,这个时期王克文所创作的作品,已经具有相当深厚的传统功力,深谙传统山水画的神韵和技法了。

  作为一位有抱负、有追求的画家,王克文当然不会仅仅以模拟传统为满足。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画坛,还酝酿用全新的现实主义精神与笔墨状态,面向真景写生,让画家在“师法自然”中汲取灵感,从而发展、创新中国画。以傅抱石、钱松嵒为代表的新金陵画派走着这一条创新之路,并且取得了成功。当时处在创作旺盛期的王克文先生所走的,同样也是这一条创新之路。

  恽南田说得好:“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者不生情。”王克文以饱满的“情”,纵览祖国自然美景。三峡之险隘,富春之秀丽,黄山之奇峭,武夷之清奇,华岳之雄伟,井冈之葱郁,其不同的境界和神韵,统统被摄入画面之中。而笔随山势树形,墨分远近层次,他努力把传统技法体现在“师造化”的过程中,同时提炼出具有新意的绘画语言,升华为各异其趣的艺术形象。诚如他在《山水画技法述要》一书中所说的:“师造化应始终为继承发扬传统的重要一环来对待。但传统是流,生活是源,源流相接,才能承源论新,使传统得到不断发展。”

  王克文不断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自期。在他看来,把师造化作为继承发扬传统的重要一环固然正确,但中国画尤其山水画,毕竟是门追求笔墨形式美的艺术,若过于关注实景,势必可能阻碍笔墨形式的探索,不能充分发挥画家的主观意境。他说:“作画要讲笔墨基础。我有时会受实景所囿,常常放不开。如何较好处理既以客观景物感受为基法,又不忽视主观情意的抒发,由形似向神似深化,不求表面像而要精神上像,是应该努力的。”

  他努力探索着。终于,他放开了,不再受实景所囿了。而其结果则是画风也因此为之大变。他从写实景摄取“实象”,转变为更多地运用自己的艺术语言——笔墨形式美去诠释自然;通过“实象”与“心象”的交融,从整体神韵上体会“似非而是”,即“不似之似似之”,从而使创作逐步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境界。

  当然,没有精深的画里画外功夫,是难以达到如此高度的,而王克文的优势正在于此。他深入研习、取鉴历代名家名画,又从中国哲学、文学和画史画论中汲取养料。从1989年到1998年,他还利用五次赴美讲学、举办画展的机会,到各大艺术博物馆,认真考察、观摩馆藏中国画。因此,他这个时期的作品,更注重境由心生,往往笔随意运,驰骋恣肆;更注重运用传统笔墨而又保持写生真景的生动形象。如一幅《水乡晨曲图》,便属用笔墨形式美去表现实景而又不被实景所囿,实是“实象”和“心象”交融的佳作。

  王克文教授把融合“实象”和“心象”风趣地叫做貌离神合。他说:“从整体神韵去体会似非而是”,反而更符合艺术上的要求。理解了中国画的本质重在神似,讲究笔墨,才能达到审美上的品格。至于形式语言的探索,自不必抱保守的心态。但不经传统之门,又谈不上创新。“而正是这一理念,使他能够出新意于法度之中,从而开创出具有自己风格的形式感极强的山水画。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