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3版:画家
3  4  
PDF 版
· 在大符号的意识里表现冰雪世界
· 王自修
· 继承、发展、创造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7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继承、发展、创造
■王自修
  中国画的历史同人类的任何发展史一样,都是继承、发展、创造的历史。因此“继承、发展、创造”也应该是衡量和界定画家水平,画家作品品级的唯一一个方法。

  画家是以作品说话,只有让作品说话才是最公道的。

  画家身居高位也好,善于炒作也好,年龄大、资历高也好,或者到国外转一圈再回来弄点神密感也好,都掩饰不了本身作品的水平,只有作品是一目了然的,人们不应迷信于一时对画家的宣传,迷信于画家地位的影响。只有认真地衡量画家的作品,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一个收藏家如果盲目地追风、跟风,无知的崇拜,都必然会给自己造成损失,造成终生的遗憾。我们都应该以一个百年限来看画家的作品,不管谁宣传得多火,炒作得如何成天价,最终历史会重新认定,因为历史最终是会公道的。

  用世俗的观念看画家,现在有一些障眼的现象在迷惑着人们的视野,诸如:画家所处地域,身居何级官职,哪个学院毕业,在哪个画院任职,是否院长、老师是哪位大师,是哪一级会员,甚至是谁的入室弟子了,和哪些大人物在一起照像了等,都成了资本。实际上这些附加值都证明本身水平肯定有一定的欠缺,如果自己的作品让人过目不忘,让人激动,让人震撼,何要这些附加的东西呢!要知道中国画的大师们百分之九十九以上走的都是一条自修之路,都是靠个人的努力,个人的悟性,学院里出来的大师是不多的。不管是在中央美院毕业,还是中国美院毕业,不管是研究生,还是博士生,都只能说明他是个学生,是个高级的学生,他必须再经过一段长时间的研究和悟道的过程,必须拿出属于自己的叫得响的作品。现在谁还念叨齐白石、傅抱石、黄宾虹、陆俨少、黄胄等究竟是个什么官衔,在哪个学院毕业呢?我只知道齐白石曾经是个木匠,连初中的文凭都未曾有!

  即已称作画家,笔墨水平大都不在话下。我觉得我们可以用“继承、发展、创造”这六个字去衡量,去界定画家。继承、发展、创造如果能在人们心目中变成一种尺度,什么炒作了,什么托了,都不会让人弄懵,也不会再使自己吃亏、上当。因为这是最公道的尺度,是能够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尺度。

  画家都经过“继承”这一关,继承传统是个过程,也是个基础。继承有小继承,也有大继承,只讲继承的画家够不上画家,只能说永远是个学画的学生。

  小继承:即学某家直到终生的。某大师的学生们即是如此,如齐白石、黄宾虹、黄胄等的弟子,看其作品,一目了然,甚至一生其作品毫无变化,干脆就是老师的模子印出来的。甚至水平还不如老师的,他就是学生!不管他画到什么年龄,80岁、180岁。熬到什么院长,什么教授,肯定地说,他还是个学生,因为人家的永远是人家的!记得可能是韩天衡说过:“一代大师的盛名之下,往往牺牲了千千万万个画家……”吴冠中曾搞过自己学生的什么叛徒画展:“像我的一个也不要!”他是真正的为学生负责的老师,那些要求学生必须像自己的老师,无疑是误人子弟的历史罪人。

  再谈大继承,有不少人从“芥子园”中来,学众家之长,把诸多前人、诸多大师的优点集中到自己身上,然后再深入生活,深入大自然去寻找自我,这样画家的作品往往似曾相识,但他可以称为画家了,因为他不再是某位大师的牺牲品了。有不少这样的画家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因为“画家”即自成一家者。这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传统的画家,这也是形成画家的起码的条件。所以一个画家的形成,我从不赞成拜一个老师为徒,进一个学院学画。用现在的观念看,他们往往是一个大复印机,学生往往变成被复印的复制品,这是很可怕的现象,因为很多学生没有能力摆脱它,直至一生。所以,我提示不少学画者,必须首先树立一个观念,既然走上这条路,最终必须给自己立下属于自己的奋斗目标。

  “发展”是在继承基础上的综合,是变化、是进步、是优化。离创造不远,但极易出现似曾相识,尽管应该称其为画家了,但不算是大家。如果形成纯自己的风格,有其特殊的个性的,方为大家,但未必是大师。这类画家颇多,有的身居要位,是画家们的领导,或者是什么院长、理事。有的曾获过什么大奖,甚至被捧为“鼎级画家”,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这样,谁当权捧谁,我从来赞成艺术必须为政治服务,但是从中看水平,寻人师是另外一回事了,有的为政治宣传,半年画一幅画,有的罗列伟人像,也获了大奖,获大奖实际是一种偶然,有各种因素在里面,诸如太强的没参加了,政治需要了等等。记得天津一位美院教授在他的文章里提到,据他调查,我们的大师们几乎没有人获过什么奖,获过奖的多是二流画家。

  创造:创造是画家的终极目标,亦是看一个画家够不够大师的标准。有人说艺术没有什么标准,经过长时间看那些“理论家”们的辩论,再加之我个人的思考,我认为看一个画家够不够大师,就是看他的作品中是不是有独创的东西,有没有解决前人没有解决了的难点,有独创的,解决了公认的难题的,他就是大师。尽管有的因宣传不到被埋没,这是社会的问题,社会也有责任重塑他们的形象,制造他们的影响,必须提醒人们认识到大师绝不是高学历、高职位、高年龄、高资格的代名词,好像有的人主张凡是大家都知道的画家就是大师,这样更增加了一些画家研究钻营或瞎闹腾。创造就是大师,大师可能埋藏在民间,可能年纪很轻,金子只要不被埋在土里,就有让人看见闪光的机会,最终让作品说话最有力。寻找大师,发现大师是时代的需要。收藏家们必须整体的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以至于不使自己在不正常的市场运作中吃亏上当。中国画要好,要不同,要提高,要有高品位,只有这样才能发展中国画。我认为中国画真正的人才,大有人在,大师在民间,大师在寂寞中,大师应该经得起继承、发展、创造的考验,要质疑拍卖,质疑炒作,把不正常的现象看得正常了,那才是我们时代的悲哀,那些因各种附加值而浮在表面的所谓“鼎级”画家们,能经得起继承、发展、创造这把尺子的推敲吗?

  要追寻大符号,要提倡大符号,因为大符号就是创造、就是大师。如果齐白石是A、傅抱石是B、黄宾虹是C……那么他的学生们,像他的。则是A1、A2、A3……如果个人不能独立地创造符号的,他便永远是个学生,什么院长,教授、导师统统都毫无意义。所以广州有人讲:“整体看来,艺术不比其他,很多大师的子女们几乎全军覆没”,恐怕就是这个道理。

  记住:继承、发展、创造是一把永远公道的尺牍。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