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2版:画家
3  4  
PDF 版
· 画里般若
· 国画风景线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7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画里般若
■吴 杨
  1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一个秋日,北京下了一场大雨,雨后,一路段积水成洼,因沙石浑浊而莫知深浅。时有一骑自行车的中年人路过,赶紧跳下车沿路边慢慢推行而过。又过来一位年长者,小心翼翼地避开水洼,另择一远些的曲路绕行而过。一会儿又见一位年轻的过路人,动手捡了几块砖头摆放在水洼边缘,垫踩着、摇晃着、一蹦两跳,也过去了……这时候过来一群放学回家的小学生,追逐嬉笑着毫无顾忌地“哗哗”趟水而过,且边跑边叫“冲啊!冲啊!”随后到来的人们见水洼并不深而坦然地涉水而过。

  这期间,一位十几岁的男孩站在路边站点目睹了全过程。虽不过小事一桩,却给了他一把开启人生智慧的钥匙。

  21969年,韩璐生于北京。家住现今的北三环塔院附近,30年前尚属农业社区,叫东升公社塔院大队。大约在8岁上下,父母单位分了一栋平房,买了一些高丽纸用于糊墙,韩璐在这些纸上画满图画后糊于屋顶及墙壁上,被父亲的一位同事周振民先生看到,感到很惊喜,无意中发现一棵绘画苗子,韩璐随即登堂入室,师从周先生学习齐派大写意花鸟画,一晃就是10年。后又经周先生引荐,求教于齐白石的大弟子傅石霜先生。自此,韩璐跟随周、傅两位老师学习大写意花鸟,历经寒暑而笔耕不辍。

  韩璐15岁那年考取北京工艺美术职业高中,后来改称北京实用美术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他度过了一个非常快乐的少年时代。回想这一时期,他时常提到王秋菊老师,她是韩璐的西画教师,她的谆谆教导为韩璐后来在绘画上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造型基础。

  韩璐这拨人的优势显而易见,良好的自身条件和学习条件令人歆羡。却也容易发生“温室效应”,事物都有两分法。韩璐之逆境在哪?水洼在哪?失败及教训都在哪?如何实现精神历炼及人格淬火?若无这个过程,艺术之花能够蓬蓬勃勃地盛开吗?

  那时候他在校3年,艺术观及人生观都处在形成期。

  时逢“八五思潮”期间,思想很活跃,观念很前卫。素描、色彩,西方艺术大师,西方美学思想等等,几乎成了绘画学习的全部,直到要报考大学了,面临着专业选择,同样也是人生抉择,这才回头重新审视,到底是画油画还是画国画?或是索性从事美术设计,实用美术的前景也很大。其油画水平当时在学校十分出色,这方面的老师鼓励他画油画,报考西画专业。国画方面,周老师和傅先生自然希望他在中国画方面发展。一次在上美术常识课时,老师讲了一则古希腊神话传说,有位叫安泰的大力士,虽然力大无穷,但两脚必须踏在大地上,一但两脚离开大地,便无技可施。作为一位中国画家,他脚下的大地在哪呢?

  韩璐作出了他人生的第一次选择,重温传统项目“国画”,暂时放弃自身的优势项目“西画”,也放弃了报考工艺美院、从事被一致看好的实用美术设计专业的念头。在经历了2个月的国画恢复训练之后,他义无返顾,只身南下,报考南方的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且只此一家,别无二择。当时,韩璐此举许多人都没有意料到,劝其归心求稳者不乏其人。全国三百多名考生拼争4个招生名额,谈何容易!经过一番搏杀,取专业考试的前15名发给高考文化课准考证,韩璐名列其中。不料最终因文化课成绩不理想而失去了排名机会,功亏一篑。更难接受的是所报专业开始实行隔年招生,也就是说若想东山再起,起码要等两年时间。怀疑、猜测、失落、担心遭人讥笑一时间成为他生活的全部。在那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如何走出误区?年轻的韩璐面临着巨大的人生挑战。

  3霸王盖世愧江东,

  不依耳语论英雄。

  将军落马不弃剑,

  孺子不才笔从戎。

  韩璐的这首题画诗是其毕业留校后所写,反映当年求学过程的一段心境,以此自勉。作为一个文化人,他一向酷爱国学,崇尚季羡林那样的人物。酷爱哲学、文学、史学,陶醉于诗词歌赋,寄情于精神上的花山树海。季老曾说他“每做一件事都要从哲学的高度上加以思考,好比‘野狐参禅’”。潘天寿先生说“东方绘画之基础,在哲理,中国自古有深远的哲学思想,中国画的基础是哲学,艺术必须依赖于文化哲学。”笔墨贵在造境。哲学却是造海——思辨之海、智慧之海,给你一把开启般若的钥匙。诗又是什么?是浪花一簇,青春弄潮。韩璐说:“一个文化人的内心应像大海一样,能容纳百川,潮起潮落,泰然自若。”

  名落孙山之后,整整一年多时间里他备尝压力,可贵在他能变压力为动力,积极备考,几乎每天一大早就爬起来外出写生。兜里揣两馒头,背着画夹、水壶,出门就是一整天,风雨无阻,独往独来。香山、南口、十三陵、圆明园,数不清去过多少园林野壑。动物园禽鸟馆的一位工作人员见他如此痴心,破例给予许多特殊关照。春花寥然、秋山落寂。北京近郊许多地方都叫他跑遍了,一年下来画了300多张白描稿,为他后来南下求学,实现绘画风格上的突破和顿悟奠定了基础。

  他少言寡语,成天埋在书里、画里。那时他最爱读的一本书是王力教授的《诗词格律》,同速写本一起成天装在挎包里,走哪背哪,于写生闲暇反复阅读。他在荒山野地里独守寂寞,学会了独立思考。他坚持每天阅读《古代画论》,18岁写下最初的论文《如何认识中国画六法》。

  他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也从阅读古今中外名人传记中获得精神激励,醉心于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的绘画艺术,被其巨大的魅力所吸引,越发坚定了走自己的路,献身国画艺术的信念,从此破釜沉舟,义无反顾,立志“考上了这么画,考不上也这么画”。以前所学西画作为一个学习过程,必不可少,于造型上、色彩及光的运用等方面积累了经验,此时很自然地转化为营养,使其花鸟画的根基扎得很深、很牢靠。

  意外挫折促成意外收获。北京的山山水水给他以极大的性情蒙养,验证了他的顽强意志和人格宽厚,强化着他对艺术、对人生求索的炽热情怀。人不能脱离具体环境奢谈优秀,水杉在西湖岸边拔地而起,在北京郊区的荒山岗上就难以长成大树。韩璐命里有山、有路、有水——韩、寒谐音,璐、露也谐音,“寒露”非水乃何?他先把北京跑遍了,而后南下杭州,守住西湖,集大自然的造化之功于一身,沉潜于传统文化深厚的文脉里,饱览沃看,悉心领会,其优越的条件及擅于抓住机遇的本领怎不令人称道呢?

  经过近两年痛苦的煎熬和耐心准备,他再次南下应试,并终于如愿以偿。直到开学报到时,他才得知本届全国考试只招了两个学生,他有幸成为其中之一,这也是浙江美术学院建院以来人数最少的一个本科班。此时的他已经具备了一颗平常心,心态非常好。记得离开北京的那天上午,父亲种的玉簪花开了,他习惯性地打开速写本,画了一幅铅笔白描《玉簪花》,这是他在北京画的最后一幅画,后来画成一幅《玉簪花图》寄给了母亲。入学后的第二天,他独自一人来到学院传达室左边的花房,画了来到江南后的第一张白描写生《一品红》。自此,韩璐正式踏上了漫长而艰苦的绘画历程,揭开了自己的艺术人生。

  4“文革”期间,花鸟画同其他画种一样,遭受了史无前例的摧残。面对历史症结及现实诘难,花鸟画的前景不容乐观。韩璐和他的同龄人会续写新的篇章吗?

  韩璐求学浙美,师从卢坤峰、章培筠、徐家昌、马其宽等教授,这些老教授带完韩璐这届学生后相继退休了,韩璐把这称为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