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大学首届书法研究生班的教学中,马子恺是我一直比较关注的同学之一,虽然这里不是对他的书法篆刻艺术下最终的结论,但对他在这一领域的不凡表现和综合实力指标进行展望却是乐观和肯定的。
子恺到北大求学,一方面是证已,另一方面是能近距离感受北大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体会北大教授、学者温敦和煦的育人之风以及多学科相互间整体贯通的秘决。我们知道,个体导师的授业是有限的,而群体导师的授业是无限的,所谓“大无限,无限大”,这便是北大教学别于其他院校的优长所在。北京大学的教学风范在蔡元培先生所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兴艺教”之思想引领下,使得“教”与“学”二者之间相互融通,共谋新见。“独见”之学术、“存疑”之学风,使得北大生机盎然。而“兼容并包”的学术内质是一个“通”字,兼容百家学术之长,通求自家学理之实。众所周知,书法艺术自上古及今,数千年演变而来,翰墨生香、百苑留彩。之所以如此,正是“书非小道”,而是融中国文化之百家优长精粹所致。子恺深明此理,负笈燕京问学,正是渴求书法艺术之大通。
古人云“书如其人”,此话乃真,但是“人”与“艺”能否融通,其关键还在于“人”,回望历代书法大师,“人如其艺”者,十之八九。子恺乃真性情之人,其生长于齐鲁,深受斯地孔孟儒风熏染,待人处事常常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情意不喧,事成于悄声无息之中,这便是一种真、一种实的能量和能力。所谓“情真意切”,情不真者,意难切,“意”难切者则“艺”难成。
艺事讲“真性情”,没有“真性情”的艺术则难以感天地、泣鬼神。子恺为人情真,为艺意切,“春风化雨”,和煦淡然,所以其书法篆刻亦臻此妙,温柔敦厚,谦谦君子之风,声不张而风神备。自此而下,子恺当自楷耳。
曾来德
2006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