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2版:视点
3  4  
PDF 版
· 潘天寿与他的学生
· 放眼深圳华侨城
“微距”建筑与雕塑
· 百年足迹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2月2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放眼深圳华侨城
“微距”建筑与雕塑

■本报记者 王凯
  近日,刚刚开幕的第六届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展,与之前开幕的2007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同时聚集在深圳华侨城的创意园内。观众穿梭在一边是雕塑展厅,一边是建筑展厅的工业园内,感受着雕塑与建筑的双重洗礼,别有一番风味。

  今年上半年,何香凝美术馆的OCT当代艺术中心还是华侨城创意园内最具规模的艺术空间。而此次记者发现,随着创意园近半年的扩建, OCT当代艺术中心已经不再那么“一目了然”,一些新的画廊、广告设计公司、咖啡厅、酒吧都浮现在了创意园内,而其中一些展厅的规模已经超过了现在OCT当代艺术中心的主展厅。OCT当代艺术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整个创意园的建设方案将分为三期工程实施,现在的规模还只是一期工程的收尾阶段。记者粗略计算了一下,预计完成的华侨城创意园总体规模应该与北京798艺术区不相上下。

  此次创意园内两个主要展览,一个围绕建筑,一个面向当代雕塑,但很多作品却反映了相同的问题,即围绕城市展开的相关问题,这其中又涉及到城市生态、城市生活、城市建设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多少有些类似的展览命题,却引发出不同的现实问题。

  对前卫艺术:民众接受尺度越来越宽

  OCT当代艺术中心所位于的创意园,是在华侨城工业园内废弃厂房的基础上改造而成。这其中,不少居民楼与艺术中心、画廊并存于园内。2003年12月,深圳国际当代雕塑艺术展在举办第5届时,人们对观念性的当代雕塑作品表示出了质疑的态度,他们认为这些看不懂的艺术作品一点也不美,严重影响了小区的整洁和美观,有些人甚至向管理处提出抗议。而在此次雕塑艺术展开幕前,听说之前引起争议的作品被拆掉时,居民表示出了抗议,认为“拆除了多可惜”。

  活动开幕当天,在黄专策划的“视觉遗产:一项关于视觉政治史的研究”研讨会上,吕澎和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费大为都提出了——前卫艺术面临的不再是如何被观众接受的制约,而是转向了如何让观众看懂前卫艺术的议案。特别是当中国观念艺术出现在西方的展场时,艺术品变得更加不被老外们看懂。在与雕塑展策划者冯博一的聊天中,他也希望此次展出的作品不再是过分强调艺术家个人的观念,而是应该“观众都能看懂,引起反应的作品”。

  在深圳,观众对前卫艺术的接受尺度越来越宽,这是一个不错的信号。在本次活动的现场,很多家长都带着孩子前来观看展览。在宋冬的作品《移山》——一堆被人工种植了几棵小树的沙丘上,有一群小孩自始至终都玩得特别起劲。但冯博一希望更多的观众看懂观念艺术,或许难度还是太大。

  “城市\建筑双年展”更像又一次“大声展”

  “城市再生”——这是刚刚开幕不久的2007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的主题。本次双年展有一个特别之处,它其实和香港连动起来,组成了2007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年展。香港和深圳两地的政治经济关系、距离联系,以及各自遭遇的城市问题都耐人寻味。

  建筑师马清运担任总策展人的此次双年展选取了“城市再生”这样一个主题——这几个字非常容易让人想到城市循环延续的过程和一种生生不息的状态,而实际上,丰富的展览内容也确实迎合了这一展览主题。

  展出作品充分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艺术形式,参展项目有近90个,分为建筑、艺术、影像、研究、特约调研、互动和市民项目几大板块,既有影像、装置也有模型、涂鸦,就连打印了标语的A4纸、用于给参观者代步的节能自行车同样都是独立的展品。导演贾樟柯为此次双年展专门拍摄制作了专题片在开幕式上放映,各路建筑师和艺术家对城市以及城市带出的问题也进行了再思考。

  展览现场大量对声、光、影效果的运用,以及随处与观众互动的作品,同样也有大量的国外艺术家参与,都让这次展览像极了之前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陆续展出的“大声展”。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视点 00002 放眼深圳华侨城
“微距”建筑与雕塑
■本报记者 王凯 2007-12-22 48256DEA008181F5482573B7000DFD5A[]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