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4版:评论
3  4  
PDF 版
· 谁来关注“第三艺术群体”?
· 学画感悟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0月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谁来关注“第三艺术群体”?
■宋永进
  当代美术界逐渐形成了三角态势:依托于各种协会的艺术圈、以强大经济为后盾的商业艺术圈和散落在“新民间”的圈外艺术家群体。依托于各种协会的艺术圈代表艺术界的学术权威。他们在美协,在画院,在研究院,在群艺馆,在美术馆……自然组成了第一艺术群体。商业艺术圈则在艺术市场中有其独特的生存方式和优势。活跃于宋庄、798、草场地、索家村以及各地画家村的一部分艺术家,往往以满足西方中低文化阶层的欣赏口味和消费需求为目标,并伙同商家和某些批评家合成三位一体。这两大艺术群体分别借助种种力量,在各自的地盘上把持着话语权,在鲜花和掌声的簇拥下,在商业神话的演绎下,在媒体舆论的推动下,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艺术中心。

  圈外的一部分艺术家,或奋力追逐,或在第一群体还是第二群体的选择中尴尬地左右摇摆。其中只有少部分实现了进入某艺术圈的梦想。他们把美术展览当作神圣的追求目标,把某些评审员的欣赏习惯和审美局限视为艺术的标准,乃至抛开个人的真实情感和追求,从评审员的“口味”和历届获奖作品的“气色”里嗅出其中的“奥妙”,或通过圈内人物的“点化”或“引路”,进入商业艺术圈,从中分到一杯羹。

  事实上,对于圈外许多的艺术家来说,从事艺术不是为了岗位,不是为了学术,也不是为了迎合文化消费需求,而是个人的一种精神需要,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无须迎合或迁就他人,无须投其所好,无须蓄意伪装和自我推销。他们虔诚、执着、自信,甚至有些固执,面对中西艺术观念的急剧碰撞和当代生活方式的日新月异常常遭遇困惑和迷惘,在犹豫和徘徊中逐渐形成个人的审美观。他们不愿参与过多的事务性活动和社会应酬,更不愿介入火爆的名利场,希望在平淡而真实的现实生活中去体验审美的乐趣。优秀的艺术作品正是在这样的艺术状态里不断诞生。然而,这些平民化、“不识时务”甚至偏执的艺术家,显然很难融入身份艺术群体,常常被排挤在主流艺术圈之外,鲜为人知。这群没有圈子归属的艺术家,姑且称之 “第三艺术群体”吧!这个群体队伍最为庞大,来自“新民间”的各个角落,其中有从专业院校毕业的职业艺术家,也有缺乏系统专业训练而全凭兴趣爱好默默坚持的被呼为“业余画家”的艺术家,有高等专业院校的专家教授,也有中小学的普通美术教师,有街巷市民,也有乡村百姓,有自始至终从事艺术工作的,也有半路出家的,有经济富裕的,也有连工作、家庭等基本生活条件都还缺乏保障的……贫民性、草根性、民间性、多元性的文化身份,决定了其作品的真实性、丰富性和当代性,并散发出原生态文化的气息。正是他们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当代艺术的一部分阵营。然而,他们不一定拥有显赫的学术身份和艺术头衔,不一定有重量级艺术团体的依托,不一定有可以亮相的大舞台,因此,尽管不乏感人的作品,却很难有机会展示自己,并得到学术界和大众应有的关注和重视。

  当媒体把目光投向虚高的拍卖天价时,当艺术消费者和画商盲目地追捧和炒作名流、大腕时,当一些批评家忙于为艺术圈争夺势力范围时,有谁来关注“第三艺术群体”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的成败与得失呢?又有谁来为那些真正的艺术家摇旗呐喊呢?难道“第三艺术群体”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就应该永远被“养在深闺”或“隐居深山”么?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评论 00014 谁来关注“第三艺术群体”? ■宋永进 2008-10-4 48256DEA008181F5482574C800125AC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