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5版:视点
3  4  
PDF 版
· 中国艺术品市场走向大繁荣
· 媒体人眼中的艺术节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8年10月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媒体人眼中的艺术节
记者:崔艳
  新华社 王小川

  美术报办艺术节的“三大看点”

  

  金秋的杭州,丹桂飘香,人文溢彩。五日一活动,十日一节庆,连续不断。作为一家浙江乃至全国的美术专业报纸——《美术报》,也于10月1日在杭州举办了她创办以来的首届艺术节活动。美术报办艺术节名正言顺,自有她的特色和长处。

  一是广泛性。美术报是艺术家与读者、画廊与收藏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这就决定了美术报办艺术节与其他美术团体办美术活动有区别。美术学院、博物馆办美术活动,强调的是学术性;文化局、文联办美术活动,强调的是主题性;画廊、拍卖行办美术活动,强调的是收藏性;老百姓自己办画展,则强调的是娱乐性。美术报由于读者的广泛性,因而办的艺术节,展示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特别广泛,几乎能展示的都展示了。本届艺术节的展览,分为主题展专区、学院力量专区、画院名流专区、新锐推荐专区等多个主题区域,全方位展示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画、雕塑、陶艺、装置、多媒体等艺术种类。因此在这里,领导看到了“热点”,媒体发现了“亮点”,艺术家找到了“突破点”,画廊与收藏者得到了“买卖点”,而读者得到了更多的“满足点”。

  二是专业性。美术报有别于其他新闻媒体,她是一份美术类的专业报,不论是报社的记者、作者还是报纸的读者,都围绕着“美术”这个主题,彼此交流。这次艺术节的参与者,来自全国各地的美术机构、画院画廊、艺术公司、艺术院校、艺术传媒,艺术节因此而成为一次美术界的盛会。

  三是服务性。报社如何为作者、读者提供延伸服务,是当今办报者都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美术报作出了一次有益的尝试。欣赏美术作品,最好是看原作。就像听音乐会,现场欣赏与听碟片等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读美术报是一个序曲,看艺术节的作品则是一个高潮。用商品经济的话来说,这是一张报纸对读者的售后服务,一家负责任公司的品牌形象展示。

  

  浙江卫视 刘佳波    

  媒体办展具有公信力

  在首届“美术报艺术节”上,身为媒体同行的我们感受到了《美术报》的号召力,看到了《美术报》作为专业媒体在圈子里的影响力,给我们呈现了一场高质量的艺术节。在展览现场看到了很多名家的作品,不但有浙江本地的名家如童中焘、何水法、姜宝林、朱关田、王冬龄等的专题展,还看到了远自西北的刘文西、崔振宽、江文湛、王炎林、郭全忠、王西京、张立柱、杨晓阳等西部名家的精彩作品,很丰富、很全面,将媒体自身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了出来。因为作为同行,我们知道媒体本身受关注度就很高,在参展艺术家中具有一定的公信力,并且具有同行关注效应,这一切因素的叠加就促成了“美术报艺术节”的成功举办。

  

  浙江在线 童丽莉

  媒体与艺术产业互动

  现在,媒体与艺术产业间的连接互动很密切。媒体办展览,搞活动可以充分整合媒体本身的资源优势,并且还拥有自身宣传的有利条件,这点已被越来越多的艺术机构和参展商认知。在“美术报首届艺术节”现场,我们就看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参展画家和机构,参展画种丰富,国油版雕样样俱全,并且作品质量和档次在众多的艺术博览会中也是位居前列的,这就是专业媒体的优势所体现出来的。此外,媒体做艺术节对于自己品牌的提升及整个艺术产业品牌的打造都具有推动作用,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为整个艺术产业提供了机遇,在推广与被推广中达到一个很好的互动。

  

  浙江电台 蔺 方    

  媒体办展货真价实

  今天是十月一号国庆节,本应该假期休息的日子。但作为记者,第一时间奔赴新闻现场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尤其作为文艺频道的记者,更不能错过一场具有极度文化品位的艺术盛会——首届美术报艺术节。前临现场,仅仅开幕式中高朋满座的场面已经让我震撼,进入展厅更是比我想象中更为惊艳!

  首届美术报艺术节是《美术报》为庆祝15岁生日回馈给各界朋友的一份厚礼。展览分主题展专区、学院力量专区、画院名流专区、新锐推荐专区等多个主题区域,全方位展示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画、雕塑、陶艺等艺术种类。浙江书画名家专题展、“长安八家”专题形象展、“西泠五老”等展览展示了全国260位老中青三代艺术名家的精品。来自全国各地美术机构、画派画种、画院画廊、艺术公司、艺术院校、艺术传媒和广大艺术家都参与了这场艺术盛会,凸显了本届美术报艺术节高品位的学术水准。

  在采访中得知,首届美术报艺术节中的艺术作品都是原创精品,货真价实。主办方坚持精品化办展方向,精挑细选,不让一件 “存疑”作品进入展厅。还有一个感触是,“精品化”与“平民化”的办展特色:既是艺术展示平台,又是一个让百姓看得到好画、买得起好画的交流平台,雅俗共赏,体现人文关怀。 自我感觉是,这样的展览更加亲切,不会觉得自己离高雅艺术是那么的遥远。

  美术报艺术节第一天的采访,已经让我受益匪浅,使得我对“艺术”的内涵又多了一点认识和理解,感谢《美术报》给大家创造了这样高档次的欣赏和学习机会。

  

  今日早报 王金帅

  艺术名家让老百姓开了眼界

  对于老百姓来说,艺术名家的真面目更让他们好奇。平时只有在作品介绍上才能一睹名家风采的人们,10月1日在首届美术报艺术节上,不仅看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大腕级的艺术家,并还能有机会和他们面对面地说上几句话,这不得不说是本届艺术节的另一大亮点。

  笔者也非常荣幸地成为第一批艺术节的观众,来“沾沾文气”。本次艺术节的展厅布置十分大气、通透,展位摆设得错落有致,而重量级作品很多。光是摆在一楼展厅门口的、著名花鸟水墨画大师何水法的一幅《春风》,就能让人流连忘返。其绚丽的色泽、饱满的枝桠,无不透露着艺术家本人的风格。更让人欣喜的是,何水法本人就站在他的展位里,和来自不同地方的“粉丝”们合影,许多人见笔者一副“专业摄影”的模样,纷纷要求我为他们拍合照。人们站在著名画家旁边既激动又强忍着收敛的表情,一一被笔者收入镜头。

  在一楼展厅中后排一个转弯的角落,笔者惊喜地发现了关山月、谢稚柳、陈大羽、陆抑非等12位名家集体创作的巨制画作《世纪春色》。许多观众和笔者一样,在画作面前如同脚生了根,迈不开步。12位名家虽各有风格,组合在一起时浑然一体,令人啧啧称奇。

  “藏报特展”旁便是我省两位著名书法家朱关田和王冬龄的书法展位,虽未能和两位名家聊上片言只语,不过,人们能近距离地欣赏到作品,感受那一撇一捺的魅力,不也就是一种交流吗?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视点 00005 媒体人眼中的艺术节 记者:崔艳 2008-10-4 美术报000052008-10-040001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