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55版:画家
3  4  
PDF 版
· 悟人生真谛 写百花精神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0月2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悟人生真谛 写百花精神
记著名花鸟画家马世治先生
■老 辄
  在鲁东南乃至山东文艺界,一提起马世治老先生,无人不知其是一位画牡丹的高手。他在日照、临沂两地可谓是一位德高望重、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

  马世治先生出生于沂蒙山区浮来山脚下的书香门第。母亲善丹青绘事,自然成了他的启蒙老师。他先后拜著名画家宋式云先生、王小古先生为师,专攻花鸟画,得其谆谆教诲,受益匪浅。

  马世治先生注重以造化为师,曾八下菏泽,潜心观察揣摩牡丹千姿百态的形象,画下逾千幅牡丹写生稿。也曾七上浮来山画菊,得数百种菊花娇姿于笔下。马世治先生在辛勤深入生活的同时也注重传统继承,他遍临八大、吴昌硕、任伯年、恽南田、潘天寿等大家之名作,努力体味作品之精髓。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艺术大潮汹涌澎湃之际,在美术界面临着对民族文化精神缺乏自信时,马老仍能清醒地认识到:华夏文化博大精深的精髓是我们民族老祖宗五千年精神与才智的结晶。只有走进这个深不可测的堂奥,才有可能挣脱古人之绳墨,建立起自己对艺术的认知和创作的新秩序。在不断的参悟、顿悟中让旧符号嬗变为新的艺术产儿,中国画才有望产生新的变革,出现新的面貌。

  一个画家的艺术风格,是多种因素在其作品中统一呈现的个性特征。所以,对于艺术风格的分析和认识,出发点不仅仅是艺术技巧和语言,而是知人论画。马老已届古稀之年,他的艺术造诣已达炉火纯青之境,观其近作,大处起伏跌宕、纵横淋漓,细处精妙绝伦、耐人寻味,这足见马老对艺术语言掌握之精熟,对社会、人生感悟之深刻。古人云“画如其人”,的确,这正是马老将自己的人格和生命注入了自己的作品中,所以作品才特别传神和感人肺腑。著名艺术家喻继高先生看了马老的画曾说:“马世治先生的画,清逸淡雅,设色艳而不俗,看画如听一支抒情歌曲,赏心悦目,别有情趣。”著名画家孙其峰看了马老的画展写下:“承接传统、师法造化、自运心源、独具一格。”

  一个有才华的艺术家必然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对客观有敏锐的感知能力。马老在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历练,面对眼前的现实,一草一木,一花一叶,一菜一蔬,辄能窥其天国大象、人文治理,从风声雨响、竹摇树动、蝉鸣蛙噪中感悟大自然和人生情与理的纠葛。因此,他笔下的雨中翠竹、风中秋菊、雪中寒梅乃至大白菜、牡丹花等等,不仅写出了酣畅淋漓的自然风貌,让人赏心悦目、朦胧迷离,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透出他对人文关怀的情愫、对人生哲理的彻悟。他常说:“一件艺术品,只能愉悦人们的眼睛是不够的,还需打动人们的心灵,震撼人们的灵魂,给人以深思和启迪,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品。”足见马老以一个艺术家的良知,体现了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

  人们常说,画分四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造境;四曰化境。马老的绘画已臻化境无疑,他化物象于胸次,凝精神于笔端,落笔果敢率意,恣肆游离的冲动,已不知笔墨为何物也,无论笔墨、线条、水墨、形式都透露出他精神的历练、学养的博厚、心境的沉静,可见马老多年的功夫是用在大道上的。

  马世治先生曾应国务院邀请赴京作画11幅,并被国务院收藏。他的墨牡丹《国色天香》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他的菊花入选首届中国写意画大展,他曾出版两册“马世治画选”,一册“马世治国画台历”,一册“马世治国画挂历”。

  马世治先生作为日照画坛领导之人,却不以名人自居,持以虔诚之善心、慈悲之佛心,时时不忘提携新人。特别是1994年任市美协主席以来,他为日照市美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大量的工作和重要贡献。凡有求教者皆谆谆教导,精点细拨;凡有求助者,皆授其惠泽,不少青年人在他的教导下走上了艺术之路,有的已蜚声画坛。

  马老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画院高级画师、日照市美协名誉主席、日照书画院院长。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画家 00055 悟人生真谛 写百花精神 ■老 辄 2008-10-24 美术报000552008-10-240000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