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119版:画家
3  4  
PDF 版
· 文学修养与中国画创作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0月2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文学修养与中国画创作
■王 进
  龙应台在《百年思索》的演讲中说人们“为什么需要文学?了解文学,接近文学,对我们形成价值判断有什么关系?如果说,文学有100种所谓功能而我们必须选择一种最重要的,我的答案是:德文有一个很精确的说法macht sinhtbar,意思是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在我自己的体识中,这就是文学跟艺术的最重要、最实质、最核心的一个作用”。

  这里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世界和人的本身往往是遮蔽灰暗不明的,文学可以把我们变成一个审美的富有创造意味的人,文学使世界从遮蔽中敞开,文学可以使我们除去胸中粘滞,变得博大、敏锐,使我们变得可以灵眼觊见,灵手捉住我们身外和自身的一切,对一个从事绘画的人来说,文学可以使画家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判断达到高华的境界,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也!

  中国向有“诗画同源”之说,这是从诗与画的同一性——意境方面来说。宗白华先生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就是意境的含义。意境是情与境的结晶,它表现的是一种独特的、崭新的意象。

  我们看宋人辛弃疾的《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是一幅诗境,也是一幅画境,一些很容易被人忽略的常见景物,在诗人笔下得以升华,他以极朴素的笔法把村舍、溪流、荷塘、人物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这里脱离了世俗的缠绕,给人们以心灵的净化。中国的诗人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对应,绘画的意境也是使自己的主观情绪在客观事物中觅得象征的物件。恽南田说:“写此云山绵依,代致相思,笔端思粉,皆清泪也。”自然的一草一木、一丘一壑成为诗人画家书写自己心灵密码的钥匙。董其昌说“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从这里入手,人们把王维的诗说成“诗中有画”,把他的画说成“画中有诗”。

  诗歌文学中的自然是人化的自然。文学,特别是诗歌讲究主客观的融合,心与物化,所谓“意象”、“意境”形神兼备都是这个意思。文学有时讲究写实,有时讲究写意,写实的时候,毫发毕现,而写意的时候是艺术家的心灵与外界的草木虫鱼融成一体。作家王蒙说:“回忆我个人写作的过程,最难解决的也是经常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创作中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有时候这个问题不像哲学上的问题那么容易说得清楚、那么单纯。在文学创作上,作品里往往是纠缠不清的一种关系。文学作品,它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一切艺术的东西,都是心灵世界和客观世界融合的结果。从王蒙谈文学创作看,文学是如此,而绘画呢?苏轼在《书晁补之所藏文与可画竹》一诗写到“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咯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这是从主客融合来说文与可画竹的,这个时候,竹中有人,人中有竹,不知什么是人,什么是竹,“其身与竹化”,造化之功与内心之蕴,如水中盐味,不分彼此。

  陆机《文赋》:“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研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陆机在这里提出了文学创作的“物意文”三者转化的规律。所谓的“物”(客观事物)而生“意”(主观意识),最难的是意能“称物”,和它相符、相适合;由“意”而生“文”(语言文字),最难是文能“逮”意,能赶得上、追得着丰富的思想。懂得这个道理并不难,但要真正做到它却相当不容易。这是晋代陆机在一千多年以前提出的文章写作的规律。而郑板桥在《画竹》中所说的“眼中之竹”、“胸有成竹”和“手上之竹”,在实质上涉及的也是这个问题。由“眼”中竹到胸中竹一个转化,由“胸”中竹到“手”中竹又是一个转化。

  郑板桥曾写下自己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因此,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激发情感,经过“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挥洒成“手中之竹”即“画中之竹”。前苏联学者A·科瓦廖夫在《文学创作心理学》中论述道:“任何创作过程都包括两个方面,这就是,第一,个性在反映现实的过程中积累生活印象,舍此,任何创作都是不可思议的;第二,对这些印象进行创作性加工和把这项工作的成果用语言表现的形式投射出来。换句话说,创作过程不是别的,而是双重的变换过程,就是,第一,把外部刺激的能量变成知觉的显示或者现实的形象;第二,把形象变换成作为形象客观化、物质化的体现的文字描写。”

  科瓦廖夫的论述与绘画的原理是一致的,我以为这是我们更好理解诗画同源的最内在的依据。当然文学和绘画毕竟是两类不同的艺术,我们看到它们相同的一面,更要看到不同的东西,但是文学修养的提高,可以使我们陶冶性情,提高品位,“看不见的东西看见”了。

  文学世界和绘画世界是一个互渗互融的世界,它们感受世界的心灵是同一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画家 00119 文学修养与中国画创作 ■王 进 2008-10-24 美术报001192008-10-240001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