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3版:视点
3  4  
PDF 版
· 纯净的栖息地
· 刘佑局诗书赠汪洋书记
· 兰州军区美术书法研究院在兰州成立
· 刘宗超书法作品在日本东京展出
· 浙江书协副主席郑成山去世
· 讴歌改革开放新成就
展示三军将士新风貌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2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纯净的栖息地
□胡秋萍
  彩云之南的大理,是一块人类最诗意的栖息地。单听听想想这名字就美好得令人飘然欲醉欲仙。若置身其中,真有点儿亦梦亦幻的感觉。

  小时候常听人讲:“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而今的苏杭虽依然是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但却多了几分人为的做作和现代化的拥挤与嘈杂。虽去过几次,始终也没有在心里留住什么。

  此行去大理,已是第二次了。记得2002年第一次去大理,因为身体不适,所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走马观花地匆匆而过,虽觉得它好却没有用心去品味它。此次大理之行,是应大理白族自治州人大副主任陆璐先生的邀请,我与另外两位书友去参加关于保护洱海自然环境的一个书法展览评选。短短两天的轻松之旅,让我对大理难以释怀。然而哪里没有好山好水?哪里没有奇花异草?哪里没有寺院的香火萦绕?哪里没有动人的传说?哪里没有好客的主人?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难以释怀?

  大理的阳光毫无杂质,像用缜密的筛子筛过一样,纯净、通透、温润,放眼望去好像是用了放大镜的感觉,特别清晰逼真,以往在内地雾蒙蒙的感觉终于不见了,让人怀疑这美好的真实。人在污染侵蚀的环境中待久了,突然来到纯净的环境中就有点儿怀疑它的真实。这便是假亦真来真亦假的可怕之处!在大理你不想错过机会,只想张开嘴巴、敞开心胸尽情地呼吸,希望能把以往堆积在身体里的污气统统排走洗净。

  夕阳西下,秋风拂面。漫步在湛蓝的洱海岸边的草坪上,看清澈的湖水悠然地随着微风泛着涟漪,仿佛在告诉人们缓慢也是一种大气优雅的美。优雅里含着一种雍容和平静,大气里透着一种博大和悲悯。置身于这样的情景,心中会随着舒缓的涟漪升腾起一股安然的幸福感,你会不由得惊叹世界竟还有如此纯净的地方!尤其是当三聚氰胺、苏丹红闯入食品侵害我们的生活,使本来就在污染的空气里浸染着的人们又增添了对生活的恐惧。百姓的愤怒、无奈、忧虑可想而知。但是人总要生存下去,面对体制监管系统的故障,弱小的百姓无能为力,只能小心翼翼、好自为之。渴望纯净、和谐、安全的生态环境就成了都市人难圆的梦。

  在大理你不知道什么是堵车,幽静的街市总是走着不慌不忙的人们,四季如春使你不知道什么是三九严寒的难耐。阳光下透明如镜的空气使大理的人从不知什么是雾霭朦胧。明净的阳光给予了他们乐观的品格,乐观向上的品格使得他们喜欢载歌载舞,欢乐的歌舞深深地滋养了白族人简单朴素的物质生活和善良的心灵。悠闲的人们在这块充满诗意的地方诗意地生活着。假若外乡人来到大理,你可以游山玩水,也可以什么也不做。在洱海旁边的草地上,在崇圣寺的青石上,在依山而建的大理学院幽静的小道上,在路边优雅的茶馆里,稍稍驻足,面朝洱海,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放眼望去,白色涂料粉刷的墙壁,勾勒出的清晰黑色线条显得那么分明。偶尔,金花银花鲜艳的服饰在远处闪烁,这一切在洱海的对映下,色彩是那样的鲜活分明而又热烈……哦!我终于知道了,为什么高山、草原、海边,或者广袤的戈壁上的少数民族的衣服颜色总是那样鲜艳,因为他们空旷的地域有足够的空间来展示艳丽色彩的张力,空气有足够的纯净来还原色彩本真的明艳,淳朴的白族人内心里也装满了如色彩浓艳的热情和浪漫的诗意。金灿灿的阳光、湿润润的空气、绿油油的草地、蓝蓝的海水、高高的蓝天和会跑的祥云与这如此艳丽的色彩和透过色彩放射出的豪情构成人类诗意的物质与精神的生态环境。

  然而,纯净并不意味着大理的单薄。大理曾是“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有被世界公认最早的对外交往的“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古道)和沟通川、滇、藏三省的“茶马古道”。它悠久的历史可推至新石器时代,几千年来,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大理是云南历史文化最早发祥地之一。唐宋时期,以洱海为中心的南诏国和大理国曾是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里还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唐开元二年佛教传入此地,在南诏王的支持下,日渐兴隆,号称“佛国”。大理称“妙香国”。李成眉、寿海、十了等高僧辈出,使佛教成了这一地区百姓的重要精神信仰。后来在王室的推崇下,修建了皇家寺院“崇圣寺”。据说当时的国王继位后,过一把皇上瘾,几年后无一不相继出家在“崇圣寺”。这让我很惊讶!为什么这里的国王能够主动放弃江山和美色隐居于寂静的寺院?当然中原的皇上顺治也有出家,可那是被政治斗争逼迫的无奈与这自觉出家有本质的区别。也许是豪华落尽见真淳?也许是人对利益和世态的取舍不同,也许是追求内心的纯净才是他们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事情,也许“崇圣寺”是这些天子心灵的栖息地。

  真是令人难以置信。只见过世界上为了王位的争夺,父子、兄弟、朋友相互残杀的劣迹,哪有恭手皇权利益而甘愿过平常淡然寂静的生活呢?他们出家后的生活状态究竟怎样?是什么能够让他们超然于物质和现实之上,对生命做出这样的选择呢?人活着必须赖于物质的基础,但人活着毕竟还有思想、情感的需求。从屈原的天问到高更的“人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呐喊,到翻遍所有的哲学与宗教经典都在企图解释人类宇宙的真象,但都无一不是在向着真理苦苦求索。可是,真理只有一个,真正的“神”也只有一个,但是通往寻求真理的道路却是多元的,人们心中擎着的“神”也是不一样的,人们仰视“神”的角度也是不同的。解决肉身的物质需求是简单的,而心灵的欲望是无穷的,无穷的欲望强加在肉身上,就变成肉身无止境的物质需求,以致造成无度的罪恶,要想消灭罪恶,必须消解欲望,若要消解欲望,就得让我们这颗不安分的心洞达世象归于平实和纯净。也许就是那些贵为天子的修行者遁入“崇圣寺”的动机吧!

  向往美好,寻找纯净的栖息地,是人类亘古以来的追求。从黄河文明到巴比伦、亚西亚文明,哪一种文明的起源离开过河流,人们循河而居,河水滋养了干涸的生命,河水也洗刷了生命酿造的污浊,世世代代,绵延不断……万物有始就有终,几千年来,物质文明对于生态文明的侵犯,使得黄河的河床在变窄,尼罗河的水质也在变异,冰山的蒸发与消融使河水不再那么充沛清冽。水资源的缺失和污染已经向人类发出了红色信号,空气的不断被严重污染也在向人们敲响警钟,这不仅是环保工作者的事情,也是全人类的事情,更是需要全人类共同关注维护的事情。我们赖以生存的任何资源都是极为有限的,水、空气、阳光,虽然它们的体积大得无法丈量,但却是有限的,需要人类来把它们捧在手心里认真地呵护,因为它们也很脆弱,会被污染、损坏,会不知不觉地消失……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每个有良知者心里沉重的忧患。我们曾在被污染的环境中生活,应该更稀罕珍重这份纯净、诗意的栖息地。然而环境的栖息地已引起人类的重视还能够有迹可寻可护,那么,心灵的栖息地又在何方?

  漫步在大理古城,秋雨丝丝飘落,夹杂着远古的悠意。不知疲倦的游人继续在古旧房屋之间的青石路上游走着闲逛着,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目光,在悠然地穿梭着、寻找着……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视点 00033 纯净的栖息地 □胡秋萍 2008-12-13 48256DEA008181F54825750E000B9C8D[]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