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9版:副刊
3  4  
PDF 版
· 哀陈洪绶墓
· 绘画须有历史知识的修养(下)
· 祝愿《美术报》明天更美好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2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哀陈洪绶墓
陈汉波(浙江 杭州)
  正是秋黄叶落的季节,趁赴绍兴讲课的间隙,了却了一桩心愿——拜谒陈洪绶墓。

  据黄涌泉先生编著的《陈洪绶年谱》载,陈墓离绍兴城南十余里,在谢墅、官山岙间的横棚岭下,即南池乡第五村。经打听,南池乡已撤乡并入鉴湖镇,谢墅、官山岙两村及横棚岭仍沿用,墓的确切位置在现绍兴殡仪馆左侧铁栅边上。

  陈墓规模不大,约二十来平方米,无墓道、墓园。墓面用青石筑成,也就一基一桌一碑而已。供桌及基周很是冷清,未见祭扫痕迹。据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前,每逢秋分,陈氏后人总来上坟一次,后中断。正因冷清,致使入口斜坡及墓周围杂树乱草丛生,一片荒芜景象。从高处看,墓座落于一畚斗形的山坡下,西向(朝西庚长),后山如屏,左右二山拱卫,可见当年的选址颇有些风水讲究。惜大势依旧,墓周边小环境,已被墓前垫高的殡仪馆,右后的公路、高压线铁塔及厂房,左侧的墓碑加工场占据,墓被团团围困于斗底的凹陷处(曾见翁万戈先生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陈墓远景照,墓周边田陌环绕,颇具乡野风貌)。如此阵势,若不是省级重点文保单位,想来这一人一墓早就被修公路时的黄土填没了。而陈墓右侧不远处山坡上的公墓,正阳光沐浴,有芳草、翠柏、红树、墓亭点缀其间,恰与眼前孤零冷塘引成明显反差。

  一位中国绘画史上绕不过去的大画家,就其影响力而言,陈洪绶墓完全有资格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见浙江的一些省保、国保级文人、学者、画家墓,墓主的声望尚不及陈洪绶,而后修墓的规模、气格即远超陈墓。一边是市场上陈洪绶的画成百上千万元地成交;一边是墓庭逼仄、萧疏,少人凭吊、修护。这一热一冷之间,国人于发生在同一人身上的文化面孔却迥然有别。墓是一种文化,在火葬、公墓代替了土葬的今天,传统的墓文化已日渐萎缩。作为文化遗产,名人墓的选址、形制、匠作、材质、碑铭、历史变迁、祭奠风俗以及凝结于墓主身后的精神底蕴,是墓的价值所在,可资后来人寻访、祭扫、缅怀,以至托物思人,继往开来。拙见,历经乾隆、光绪、“文革”后多次重修的陈洪绶墓,已非原墓原址,不过一文化符号。与其这样困守着,不如将墓后移抬高,或干脆迁回诸暨重修。其实,陈洪绶是有归葬故里之意的。“故山秋最好,今日断相思,但有丹枫处,无非白骨支。难忘长生地,痴想太平时,万年俱灰冷,一归梦未衰”。此陈氏去世前的哀鸣,诗里行间,透出欲魂归故里的消息。至于陈墓未落叶归根(陈洪绶父亲、兄洪绪皆葬于诸暨),不葬诸暨而葬于绍兴的缘由,陈洪绶研究专家翁万戈先生以为“诸暨故宅已毁,而绍兴在陈氏心目中已成‘故里’”,似缺少说服力。拙见,现葬址所在的秦望、香炉两山之间曾是陈洪绶出家、隐居、寄兴之地,为他所喜爱;另因口舌得罪权贵之祸,陈死得蹊跷仓促,甚至家谱中有意错把陈的卒年提前。葬绍兴,恐有规避之意。

  叹老莲公(诸暨人的尊称)55年悲情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生前,遭家国丧乱(9岁丧父,18岁丧母,26岁丧妻,晚年受亡朝之变及黄祖大祸),仕途亦大不如意,一生只做过三个月不入流的七品中书舍人。入清后便意兴阑散,号为“悔迟”。悔什么呢?悔贪图功名声色,抽身太迟?悔为遗民忍辱偷生,无舍生取义之概?还是悔以书画应接求生?“何以至今心愈小,只因以往事皆非”,苟活至此,只有似秋后老莲般入于夕阳,默默老去。身后,乾隆《诸暨县志》仅将陈洪绶列于方伎传,颇失公允。其落葬之所又魂兮未安,令人唏嘘。更有学者撰文,称陈洪绶为晚明士风大坏中的典型人物,岂非咄咄怪事。晚明刮起的那股束书高搁,崇尚空谈,经世而不致用及文人无行之世风,可以说出诸多原因,主因实由朝廷腐败、纲常混乱所致。陈洪绶一介文士,既无官职,又无政治、社会地位,徒有反清复明之心,却无缚鸡之力。胸存郁结,又无殉节勇气,更不想做南明小朝庭的官。便寄情书画,遁迹山水,偶以酒色自娱,此韬晦宣泄之举也。清代大学者全祖望在《子刘子(刘宗周)祠堂配享碑》文中说:“……然其(指陈洪绶)大节,则未尝有愧于元趾(王毓著,殉明投水自尽)。故予定诸弟子中,其有负盛名不得豫配享,而独于章候有取焉。”可为公道之言。陈洪绶得以配享刘宗周祠,可见其有所为有所不为,大节不亏。事实上,陈洪绶曾劝好友周亮工勿事清;亦于宴坐中使酒大骂投清的浙江总兵田雄;他绘画中以高古奇骇呈现的屈原、钟馗、苏武及常画的梅(傲骨)、荷(高洁)等不世之相,是另一种不谐于世的心理抵抗。因而,师友辈若刘宗周、黄道周、倪元璐、祁彪佳殉明固然可佩,不殉明而大德不逾,小节不拘,亦无可非议,士风大坏的高帽怎么也轮不到陈洪绶戴。

  俱往矣,可追师者,逝者之风骨艺术也。陈洪绶临终前一年憾言:“老莲五十四岁矣,吾乡并无一人中兴画学,拭目俟之。”余每读乡前辈此言,总生汗颜、激奋之心。这“中兴”二字,岂敢言自任。唯有勤勉、践行而已。

  临行,恰值墓侧斜坡上之南瓜花正开未蔫,我采集了一束供于墓桌前,不知这淡黄亮色,可暂慰老莲公在天之灵否?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副刊 00029 哀陈洪绶墓 陈汉波(浙江 杭州) 2008-12-13 48256DEA008181F54825751B00151E4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