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走过丹青几十载,踏破水墨沾满衣的崔志安先生,今天怀着对既古老又年轻的盘锦大地的感激之情,带着他近几年来呕心沥血、潜心创作的百余件国画新作走进了盘锦的艺术殿堂辽河美术馆。
在这里观众们将看到一个生于华北成长于东北的崔志安先生的执着与追求,同时也能体味到作者对丹青的衷爱和翰墨的多情。作者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和磨练,慢慢地显现出一个北方汉子的绘画特征。欣赏崔志安先生的作品,给人感觉耳目一新,那波澜壮阔的张扬与宣泄;那内心世界的明朗与豪迈;那净化了的线条与色彩,都凝聚在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律动中,一枝而独秀。当下,物欲横流使我们失去了应有的灵性和天机,然而,当我们面对崔志安先生的作品时,心灵感到一种振奋、超脱、清静,如夏日饮寒泉,我们会找到一种自身所需的精神境界,那就是在“盲目”之余来抬头看天外和心灵上的海阔天空。
崔志安先生也是各方面兼顾的艺术家,除国画外,他对书法、篆刻、现代刻字、版画等艺术门类都广泛涉猎并有所成就,这些综合艺术潜质带给他的无疑是心珠独朗的境界。
生活中的崔志安先生心有定力、毅力超然,他把精力完全投入于他所钟爱的绘画世界,如今已大有所获,从1994年起,三十余次参加国家级展览,近一半作品获奖。当下呈现给大家的是沉甸甸的果实,也是一位皈依艺术殉道者的诚实与执着。一位成功的画家绝非是胸无点墨的涂鸦匠人,更不是朝执笔、暮已自称玄机到手之徒,而通向博大艺途,唯有厚积薄发者,方能稳操胜券。崔志安先生已深谙个中要妙。
崔志安先生深深爱着盘锦这块肥沃的土地,他会继续在这里翰墨不止丹青不断,他会继续把情感化为艺术语言与观众交流。
祝崔志安先生在艺术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深。
祝展览圆满成功!
中国美术家协会事业发展部
盘锦市文化局
辽河文化产业园
邵 冰(中共盘锦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大家上午好。
在这盘锦最美丽的季节,崔志安国画作品展今天拉开序幕,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崔志安国画作品展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专家各位朋友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崔志安是盘锦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一位著名的国画家,大家从崔志安的作品当中可以感悟到很多。最大的特点是他的大气磅礴,瑰丽壮观,立意宏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他的画立意高远,细化饱满、用色大胆,很多的色彩都是绝无仅有,这在画家来讲是很难得的,也开创了新一代花鸟画风,树立了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崔志安是一位德艺双馨的画家,又是一位勤奋的画家,大家看到的这100多幅画大部分都是今年新创作的。产量之高,画作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从画中我们也看到他对绘画艺术深刻的理解,深厚的功底和精湛的技艺,以及他对他自己独创画风的无比自信。可以说我们盘锦对有这样一位画家而感到很自豪。有了这样的画展,我们才能够吸引到、邀请到全国著名的美术家、艺术评论家,才能够让我们热爱美术事业的各位朋友一饱眼福。我还要说一句,之所以有这么一个成功的展览,还要感谢这个美术馆。没有这么大的一个美术馆,崔志安老师的大画是放不下的。所有这些因素使得我们盘锦人有了这么一个得天独厚的机遇看到崔志安的大画。在这里,我也诚挚地欢迎各位艺术家,各位朋友,常来盘锦,看看盘锦的风光,品品盘锦的螃蟹,再看看全国顶级的画展,谢谢大家!
——开幕致辞
邵大箴(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当代花鸟画家崔志安君正是遵循“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原则,努力使自己的作品迥异于一般工笔花鸟委婉、柔和、秀丽的特点,画面中喷薄出一股粗犷、霸悍与雄健的气息。崔志安的作品刻画着自己对艺术理解的印记:从传统的文人自赏走向现实生活,从寻觅生活的诗意到对自然生命意识的关照与礼赞。因此,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无不力图彰显当今时代的波澜壮阔和张扬了画家个人内心世界的明朗豪迈,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面貌。其作品的精神、意境、图式、色彩等各个方面,无不流露出北方汉子的豪迈与大气,洋溢出和他本人气质相吻合的壮阔之美。
看崔志安先生的画,首先能感受到画家生命中旺盛的气息。他的画气势夺人、境界宏大,重视从写生中积累素材,在形象、结构、动势、笔法等方面讲究形式美及其规律性的运用,既注重各种花卉、草虫形态特征的写真,又注重传情达意。崔志安画笔下的题材一般不是名花贵草、珍禽异雀,他往往撷取大自然中生生不息的山花野草和洗尽铅华的老树阔叶,这样的选择显示了画家关注自然、关注生活的创作态度。在敏锐的观察力的引导下,崔志安体悟着生活中的激情,迸发出创作的灵感:茂盛的花叶、灿烂的果实,在他笔墨的调度下俯仰有体、布景有致、花鸟相伴、意趣横生;含黛的群山、尽染的层林,在他胸中丘壑的点化下无不竞相向上,显示着生机勃勃的生命张力。在山红水绿、天长地阔的画境中,人们感受到气势磅礴、瑰丽豪放、意境壮美的画风,以及画家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一股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情绪油然而生。
崔志安的工笔花鸟画线条刚毅、简洁、冷静,勾线笔法凝重而多变,笔锋老到自然而无江湖市井之气,用笔缓急相间有节奏,提按顿挫轻重有度、刚柔相济。用墨虽然不多,但很到位,画面深厚而见功力,体现出写意的精神和境界。在色彩上崔志安也有自己的个人面貌。他喜欢用纯色在纸上直接铺染,通过覆盖、集结和沉积,色彩既保持了纯度的清新和稳定,又互相融合渗透,强烈而沉稳,绚烂而平静,富有装饰性。这种白描和强色彩对比、简洁与繁密对比的手法,在崔志安的作品中随处可见,成为他独具个人魅力的语言。
——摘自《崔志安画集》序
以下内容摘自研讨会发言并整理
林 凡(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
我看到崔志安的画,感觉到震撼,震撼!崔志安的特点呢,中国古典文艺里面讲到古典的时候喜欢概括为重、拙、大,崔志安先生做到了。崔志安先生的画看起来特别饱满,立意很独特,他很多的东西是符号化的,很多东西是概念化的,但是一点都不使人觉得生硬。比方说,我今天头一次在崔志安先生的画里面看到了绿色的荷花,我头一次在崔志安先生的画里面看到了带角的鸡,这点都是很前卫的。作品颜色既单纯又很有变化,先勾勒好以后,然后再着色,比那种渲染视觉冲击力要大一些,感觉要好。崔志安有不少美学方面的造诣。具体说来就是,崔志安先生有学养,他的学养很深,从他的标题、题跋、构图、印章都可以看得出来,我非常欣赏这一点。东北是一个产生大气魄、大师的地方,就是雄强艺术的地方,许勇先生已经颇有成就,现在恰好崔志安也是他的学生,所以这一点非常的重要。
许 勇(鲁迅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
我是崔志安的老师兼朋友,认识有30多年了。目前我还在教学,我看到这些画也觉得非常的震撼。他的画让人感觉到惊艳。我就感觉到崔志安的画确实是特例独异。他是一个非常踏实的艺术家,所以今天他有这么精湛的画作,让我这种画了一辈子画的人都特别敬佩。今天我看了这个展览,我挺感动的。崔志安是鲁美毕业的,虽然我曾经是崔志安的老师,但我们不能说谁是谁的学生,我和他都是美术学院的学生,是一个集体教学的产物。学校最主要的就是教学,鲁艺的传统也是这样。我要总结的是,我最大的幸运就是在鲁艺做过学生,在鲁艺教过学生。谢谢。
马鸿增(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美术馆研究员):
对崔志安作品总体的审美特征我概括为两个字:大美。
大美是中国古代哲学和古代美学里面,孟子跟庄子提出的一个审美观点,具体的不展开了。这种大美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与柔美、优美相对应的刚美、壮美,大美包含着宇宙观、人生观的深层内涵,遗憾的是这种大美的精神在中国传统绘画里面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但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一部分山水画和花鸟画里面出现了对大美的艺术追求,我觉得崔志安先生就是当中的一个代表人物。围绕着这个大美的审美特征,我谈几点看法。
一、大境界。他不同于传统花鸟画的那种温文含蓄的诗意,也不是一种典雅清高的画作,而是一种充满了大自然生命精神的大气魄、大精神。无论是前人曾画过的荷花、向日葵,还是前人很少画的龟背竹、滴水观音这些植物,热带的一些植物,他都用自我的生命,热情地拥抱,以一个北方汉子壮阔的胸襟去感觉、去感悟、感动。所以创作了一批充满原始生命活力的大气势的画,令人震撼。
二、大章法。新的精神内涵要求新的章法,崔志安摆脱了传统的“折枝法”,采取了一种局部放大的方法,我们看到他把植物的某一个部分,某个局部,一片叶子,一枝茎,一条根等等,都加以放大,甚至于撑满画面。其间穿插一些山花野鸟,形成一种充满张力的图式。但是这种张力又不是毫无节制的,画家在画面当中还很费工夫地进行一些艺术处理。
三、大语汇。崔志安的画已经不是传统的那种花鸟画的语言了,而是在保持了传统原有特征的前提下的多种艺术特征的综合体。崔志安的画融合了油画、版画、装饰画的特点,色彩感很强。具体概括为三句话,以色彩为主调的彩墨协调,以工笔为主干的工写结合,以写实为主风的“实”、“变”交融。他的画变形的成分很重,更突出生命本质。
我相信他的艺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前程无限。
左庄伟(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美术理论家):
我觉得首先是变革传统。过去我们的画家大多数是在传统的框里面去继承、探索和表现。比如说画的题材主要还是梅、兰、竹、菊四君子,表现图式基本上是在传统的那个大的范围内变化。但这一次我感觉到他在变革传统的过程中间,展示出一些新的东西,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新观念,新题材、新图式,新表现手法,产生了新的境界。
崔志安不重复古人和别人,有自己独到的选择和新的表现。过去传统的花鸟画布局里面更多的是一个“空”字——计白当黑,这是我们大家很熟悉的,但是这一次我们看到崔志安先生的作品,在图式语言的表现上面,讲究满和繁,和过去完全不同,如果说是震撼的话,主要是图式的变化,形象的塑造,给我们观众带来的心灵的视觉的震撼。在艺术语言上,用线很少使用我们南方画家那种柔美的流畅的曲线,即使对象是弧形的、圆形的,他都要把它改成方形的,用短的折线去表现,造成了一种力度,厚重和深度,使画面效果雄强、深沉。还有一点,过去我们很强调的就是中国画以书法入画,崔志安作为书法家,很自然地做到了,而且,他还以山水画法入画。我注意到他的画中的点,有的好像是吸收了明代“金陵八家”之龚贤的点法。在使用点来表现的时候,他里面的内涵很多,刚才马先生谈到,很多画都是山水的表情,被吸收到他的花鸟画里面。在平涂以后再用积点成面来构成画面,让崔志安的画出现一种厚重的体积感和光感。崔志安的画,在色彩的使用上基本上是三原色,色彩强烈,引人注目。整个画面看上去色调非常清晰,整洁,但是在内部吸收了一些油画或者版画的效果,积点的暗部还有石版画的效果。所以,这种表现也反映出崔志安先生将各种不同的艺术语言,融入到他的花鸟画表现语言里面,产生了多样、丰富而统一的艺术效果。
崔志安的画已经形成他独特的视觉艺术效果,因此他的艺术应该说在我们中国工笔画领域里面具有一定的地位。这种地位,将被历史记载。
樊 波(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崔志安先生的花鸟画还是给了我们相当的惊喜和震撼。震撼这个词用得非常好。为什么有震撼、突破的感觉呢?就是“大心胸、大花鸟”,这个字概括了千言万语,讲得很好。什么是“大”呢?就是善于抓住自然对象的大的主干,大的组织,大的主叶,把这些自然的东西抽取出来,进行夸张,给我们很强烈的震撼感。在形象构造上面,有这样一个特点,把他的作品可以跟古人的画比较,跟江南的画家比较,他确实可以说是大气魄。崔志安先生可以说是独辟蹊径,以他立足于北方的土地所特有的雄浑和博大的心胸,画出这样的具有力量的作品,不是偶然的。
第二,我觉得他的色彩也是很独特的,就是非常注重色彩的变化。崔志安先生在这个基础之上,把自然草木鸟花的原色加以高度的概括和提纯,他的色彩和我们南方的花鸟画也有区别。这也是大花鸟的应用的体现。
第三、现代南方的那些花鸟画家,一些工笔画,有意地淡化笔墨,有意地淡化用笔的功能,我认为这样还是偏离了我们中国传统对笔墨的基本要求。在这方面我觉得崔志安先生不仅在色彩上用得很好,而且在用笔上也非常强调他的这种独特的力度,老练、沉厚、朴拙。而且他不避讳棱角,呈现了他语言上的特点。崔志安先生确实给我们带来了视觉上的震撼。如果要提一些希望的话,我倒是觉得,笔墨笔墨,有笔还应该更加用墨来表达。笔,可以见峰,墨可以更见韵味,当然不是讲崔先生就没有这方面的表达,他可能是有意地用一种比较干枯的炭色的墨来表现他的意念,但是我觉得墨色变化可以在以后的创作中稍微注意一下。
陈孝信(四川美术学院特聘教授、职业评论家):
我觉得这个展览有四个很明显的特点:一、展览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具有丰富的内涵。志安的画确实是对大生命逸韵的追求,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大自然蓬勃的生命力。平平凡凡,司空惯见的草木场景,都组织成为了生命的诗篇,诗意和诗性是他第二个内涵。每一幅作品都体现了激情,这是非常难得的。二、突出鲜明的艺术个性。大家看完展览以后马上就能够形成一个印象,这个印象就是崔志安的总体风格,有几点:第一种风格是雄强,体现一种阳刚之美,浩然之气。而且我个人还有一个特殊的观点,我认为他除了体现浩然之气,雄强之气之外,也是一个男子汉的表达。整个展览体现了一些男性的魅力,是一个男子汉气概的表达。三、善于组织画面。不知道你们看过以后是不是有这样强烈的印象,非常善于组织画面,每幅画都精心地组织,以面的表达为主,以线为辅助,线面关系组成的画面,善于组织线面关系。虚实相生,虚虚实实,虚实互补。第三、有一些作品探索了一些抽象构成的表达,使用了抽象构成的符号,尤其是一些他擅长的景物,把它提炼成了一些表达符号。四、他强化了色彩的表达能力,色彩的表现力。首先,他的色彩很通俗,不忌讳大红大绿,很单纯的几个颜色,雅俗共赏。其次他强调对比关系。有的画面上,他有意把黑白、黑红、黑绿、黑黄等等的强烈色彩组织在画面上,形成对比,进一步激活色彩的表现力。我完全相信崔志安先生能够在现有的水准基础之上再上一层楼,为我们提供更多更好更美的画面。
徐 萍(辽宁画院书记):
崔志安先生的工笔花鸟画独步于当今花鸟画坛,以其独特的笔墨形式、色彩形式、构图形式所产生的整体视觉效果震动了观者的心灵。
一、画面形式的变化本质上是审美取向的嬗变。自宋以来的工笔花鸟画都在传承着一个共同的审美取向——工致清丽、典雅堂皇。崔志安先生以用笔变圆润为方峻,用色变柔美取俊美,构图变纤秀为雄强的画面特色,颠覆了传统工笔花鸟画的审美传统。这一变化给人的视觉感受带来的震动是强烈的,鲜明的。甚至有突变的感觉。可就在感觉“突然”的一瞬,一种期盼已久的视觉渴望得到满足,一种久待宣泄的情感倾注而出地舒畅,满目清新中透出的生命活力告诉我们,注入了时代精神和画家个性表现的形式,已经形成新的生机勃勃的元素,汇入工笔花鸟画的传统长河。
二、借鉴姊妹艺术因素,与恪守中国画传统的底线。研究崔志安先生的工笔花鸟画,突出的印象是他对各姊妹艺术因素的融合与借鉴,是他对民族绘画传统精神的尊重与恪守。这是一对矛盾,很难处理的矛盾。其“度”很难把握。崔志安先生的可贵之处正在于此。在有机地融合与运用其他艺术门类,夸张、提炼、强化某些因素的同时,他懂得弱化、淡化、自然地处理另外一些因素,特别是在求新的大前提下,恪守中国画的势与气韵、古法用笔与借鉴用笔、墨与色、色与色、经营位置与结构需要等基本原则,因此,他的画既有新意,又有古法。
吴云华(辽宁画院副院长、著名画家):
好处优点不说了,我只说点建议与崔志安先生商榷。
一个就是在画面里出现的这个地平线,搞西画的人从这个角度去看画的话,就觉得他的画里面的空间感,有的地平线的应用不太得当。因为在平面的空间里非要找出那个岸边来,非要找出消失的地平线来感觉有点不需要。在大型的花鸟画里面完全不需要那种空间的处理,这是我的感觉。
再一个就是色彩。这种大面积的用版画形式的色彩,确实很醒目,很能打动人,也很和谐和统一,但如果能再丰富一点,如果能在色彩的层次,在这个大色块里面再多加一点层次,稍加一点对比颜色的话,可能更好一点,因为现在色彩和墨迹的结合还有点生硬,有点版画套色的感觉。
第三点,刚才很多理论家讲,当代符号造就的问题。主体与背景能够更协调一点,再统一一点,能不能把写实的东西再抽象一点,再往现代艺术里靠一点,使它更协调。这样的话,画面的协调可能会更好,点线面的融合就更具有现代化。
曹 路(盘锦市文化局副局长):
每次欣赏崔志安先生的作品,都有不同分贝的震撼,那种回荡,冲击在心中的驻足是那么的悠长……那波澜壮阔的张扬与宣泄,那内心世界的明朗与豪迈,那净化了的线条与色彩,那纵横捭阖的艺术语言,都凝聚在大自然那生生不息的律动中,一枝而独秀。纵观他的作品,可以归纳为雄强、汹涌、洗练、饱满。姊妹艺术的滋养使他的作品横向到边,他是中国美协、书协会员,他诗、书、画、印修养是全面的,是追及古人的。生活的积累使他的艺术纵向到底,古人考核文人的成就是诗、书、画、印兼能,书法五体俱精,而当下的文化现象的空间是少之又少,一些不学无术之辈往往把什么都懂的人妄说成“样样中,样样松”,而我认为,崔志安先生是“样样中,样样能”,他全面的艺术修养和一通百通的艺术境界别人是难窥一斑的。向生活学习,向实践求真是他的底蕴和先天智慧的焊接。是心珠独朗的境界。
辛立娥(青年美术评论家):
我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对崔志安老师的画做一个评价,崔志安的画抓住了当下我们的视觉习惯,或许崔老师自己都不曾意识到,他的画正契合了“笔墨”与“时代”的关系,他只是用他北方人辽阔的胸襟来展示着自己的绘画风格,实际上,他的画正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视觉消费”。我们都看过张艺谋拍的电影,比如《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戴黄金甲》,电影中的画面经常都是一大片的黄、红、绿的切换,为我们带来全新的视觉享受,这样的画面效果和崔志安老师的绘画可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视觉消费”,这是时代使然。为什么崔志安的画在很多的画展里面有一半都入选了,我觉得这个不是偶然的。崔老师的画,跟一些单调微薄的花鸟小品比起来,毫无疑问就立刻跳出来了,也更容易让我们接受和喜欢。
我一直觉得崔老师的画有两种魔力,首先就是吸引大家去看它,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周围有多少画作,我们往往第一眼就被他的画吸引了,并且,看了第一眼还想看第二眼,然后,从视觉和心灵都被冲击和震撼。第二种魔力就是崔老师画面背后的一些层次。崔志安的画层次是很丰富的,我们容易被瑰丽、宏大的画面的第一眼印象给迷惑了,其实,现在大家再去看一下画展,我们会发现他绘画的层次也很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