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画家周刊

【诏安书画院十周年
作品集·序】

■洪惠镇

  位于闽南与粤东交界处的诏安县,流行一种全国一千六百多个县都非常罕见的民风,那就是爱好书画及收藏。早在上世纪80年代,书画市场远未建立,城乡收入还很低微时,在我任教的国画班上,就接收过十来位诏安的进修生。令我惊讶的是,那时居然有一位学生提出想收购我一幅画,我委婉谢绝。一方面是我从孩提时代学画伊始,就没有想过卖画的事;一方面心想诏安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哪来闲钱买画呢?后来我了解了诏安民风,深感无知与惭愧。 

  这是一个全国知名的、被文化部命名的书画艺术之乡。在那里,喜欢书画不單是文化人,“泥腿子”也不遑多让,缘此许多名家都来自乡间。我曾在春节期间出席诏安艺术节,所见城乡门联,几乎都是毛笔书写的传统对子,不像现今到处流行的金字印刷新辞联对。据说此地过年,置办年货除一应物品外,还需购买字画。条件好者求购名家作品,反之则买坊间行画。无论字画水准如何,过年的气氛中散发一种传统艺术的芳馥,与物质生活的优劣无关,这在物质主义和拜金主义泛滥的今天看来,简直像误入桃源一般不可思议。

  书画之风没在闽南历史文化名城漳州、泉州及经济特区厦门兴起,却在外围小县诏安流行,究竟缘何?始于何时?如何沿革?说来惭愧,我都不甚了了。揣度可能因为诏安与广东潮州比邻,而潮州经唐代大文豪韩愈过化,文风炽盛,不逊漳泉,流风所及,诏安故有高雅民风。此种风俗,在当今未被商品经济大潮摧毁,应该也拜地处边界之福。诏安远离闽南经济发达地区,仍以农业为主体,虽然略欠繁荣,但人心与文化,也因此避免被物欲所污染。套用我的同乡先贤辜鸿铭的说法,诏安人还属于“真正的中国人”,而不是近世以来遍布九州的“新型的中国人”。真正的中国人虽然“缺乏卫生习惯,生活不甚讲究”,但“精神温文尔雅”,“全部生活是一种感情的生活”,和比较注重“物质实利主义”的西方人不同(详见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感情的生活就是今天所谓“精神文明”的核心。而书画艺术就是感情生活的必需品,像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难怪诏安人的年货清单里,必有字画一项。

  这是何等可爱可贵的传统文化之乡!可能许多诏安人并不知道自己住在只占全国一千六百分之一的好地方,还巴不得移民他乡呢。在我看来,诏安比长寿之乡的广西巴马县还值得向往;比全国五百富裕县还值得骄傲。我若是诏安子弟,退休后也会像沈耀初先生那样落叶归根。沈老是对的,在台湾,想必也是找不到这样一个可爱可贵的地方。

  就因为民风文雅,热爱书画,因此诏安历来“盛产”书画名家。诸如明代的沈起津,清代的谢绾樵、沈瑶池、马兆麟,现当代的林林、沈耀初、沈福文、沈柔坚等等翘楚,都很有影响。一般画家不可计数,甚为活跃,以至于形成一个地方画派,在福建省甚为知名。为此,诏安才在1993年获得“书画艺术之乡”的荣耀。

  在这片文化热土上,开辟一个荟萃群英的艺苑——诏安书画院,便是早晚的顺理成章的事。1999年,由德高望重的许沙洛先生担任院长,正式挂牌。这样政府既给编制,又出画册的画院,在全国一千六百多个县中,实属罕见。画院成立五周年之际,时任县委书记的黄浦江还亲自在纪念画册上作序。他将诏安书画院当作“书画艺术之乡”的一个窗口,对外进行文化交流,促进发展;同时又是一个园地,对内进行艺术探索,传承与发扬诏安的艺术传统。书画院按此定位做了许多工作,贡献良多。

  转瞬又过去五年,领导换了三届,逐步实现年轻化。画师也增加了许多新秀,人才与成绩更加可喜。近年来,不少诏安青年画家走出地域局限,前往北京和苏沪杭学艺深造,带回紧跟时代的艺术观念与画风,成果可观,因此画院前景光明。这不是溢美谀词,而是事实,因为甫一诞生就名存实亡,成为过眼烟云的各种画院,实在太多。

  诏安热爱书画的民风,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文化现象,其他地区无法克隆,因为缺乏传统。这犹如广西巴马县之所以能成为长寿之乡,除了水质好,PH值很高,寿星都热爱劳动,生活简单外,还因为寿星几乎都是家族遗传,拥有长寿基因。爱好书画的传统,在诏安源远流长,也是一种特殊基因,遗传至今。但基因也可能发生变异,特别是文化传统所携带的基因,最容易遭受破坏。因此我觉得诏安书画院还有一项任务,那就是作为全境书画家及爱好者的表率,维持保护这种可爱可贵的民风,使其不会在经济日渐提升的未来,无奈地消亡在商业操作与名利纷争之中。

  而要维持和保护诏安这一民风,最能发挥作用力的是坚持文人画传统。诏安自明清以来所形成的地域画风,都属传统文人画。沈耀初最有成就的大写意花鸟画,也是承袭海派一路的文人画传统。直到今天,不少画家,如首任书画院长许沙洛先生和第二任院长高继文先生,以及严逸芳女士与黄梦洁先生等人,也都画文人画。许老还兼善诗书画,即使在全国范围内,也属难得。他同时先后兼任诏安诗词学会副会长、名誉会长,使这一传统薪火得以在晚辈画家中继续传承,功德无量。一些中青年画家也有志于此,令人倍感欣慰。兼能诗书画,必然需要画家坚持包括人格道德在内的传统文化修养,从而具备较强的精神免疫力,有助于抵御各种可能导致诏安民风被污染而至消亡的有害因素。因此书画院可以开展针对全社会爱好者的诗书画培训,以扩大传统文化的公益效应。

  一个县级画院,毋庸讳言,难以在人才的培养和成就的建树上,同大画院竞争,因此一旦不自量力,最后无功而返,就难逃自卑与灰心直至任其自生自灭的命运,这也是众多画院消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不希望看到诏安书画院误蹈覆辙。守护住诏安这片文化热土,是现代语境中的关键词。如果失去热爱书画的民风,诏安就无法再产生沈耀初那样的大家。急功近利,物欲横流的浮躁时代,在全国都无望再现大师,何况诏安乎?

  承蒙信任,诏安书画院在建院十周年出版作品集时,要我写几句话,我冒昧提供以上意见,不当之处,还请宥罪。

  

  2009年8月病中稿于同安归云岫


美术报 画家周刊 00013 【诏安书画院十周年
作品集·序】
2009-12-05 48256DEA008181F548257664000F7985 2 2009年12月0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