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书”呈给最爱书人
■叶芳芳
书,是人类的好伴侣。然而爱看书的朋友往往只记得书中的内容,而未必会在意书籍的设计。书籍设计相对其他类型设计来得冷门,但不可否认,一本好的书籍设计更会吸引读者去探究个中奥秘,给读者带来更美的享受。
他,现在是著名的装帧设计师,就读的是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的国画专业。大学毕业后,当大部分同学选择去中学当一名美术老师,而他则选择了留校,在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当一名美术编辑,和自小感兴趣的“做书”打交道,他就是——朱赢椿。
从事书籍设计工作的他,向全世界展示了他书籍设计的个人魅力。书衣如人衣,当朱赢椿让一本本书穿上得体的时装时,它们就从一叠印刷品变成了一件艺术品。这时候,形式往往就成了内容,甚至超过了内容。他设计的《不裁》,一举夺得2006年度“中国最美的图书”以及2007年度“世界最美的图书”。在2006年度“中国最美的图书”评选中,评委会给出如下评语:“设计上采用毛边纸,边缘保留纸的原始质感,没有裁切过。封面上特别采用缝纫机缝纫的效果,两条细细的平行红线穿过封面、书脊和封底,连成一体。材质极普通,形式与内容融为一体。”日本平面设计大师杉浦康平由此认为:“现在中国的图书设计有了自己的表达语汇,具有一种传统艺术方面的中国特色。”这一神来之笔,向全人类展示了中国书籍设计的价值存在,也代表着一种文化的导向与延伸。
那么这本书是怎样破茧而出,又是因为什么而吸引读者呢?
朱赢椿的设计理念是,在设计之前,首先把书搞清楚,了解个中的趣味。他强调,灵感永远都来自于生活,所以要热爱生活,不要局限于设计的框架里,要更多地吸收我们的传统文化,比如中国书法的知白守黑、篆刻的留白等等。这本《不裁》的灵感就来源于中国书法中经常使用的毛边纸。
最初朱赢椿的好友古十九要出一本书《不裁》,他很喜欢这书名,从中受到启发,决定将《不裁》设计成一本边裁边看的书。他说,“因为毛边本的成品尺寸稍大,裁开毛边本,会发现版面外的留白多,看起来宽松,有阅读呼吸的空间,还可在边上空白处写读书笔记……”让阅读有延迟、有期待、有节奏,有一种短暂的等待和喜悦,一本朴而雅的毛边书,洋溢着日常生活中的文人气息。《不裁》没有裁,因而在书的前环衬设计了一张书签,可随手撕开作裁纸刀用。
还有一本不得不提的作品便是《蚁呓》,它在2008年德国莱比锡图书博览会上,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员会颁发的“世界最美的书特别制作奖”,这本双语书(中英文)以高雅的美取胜,以蚂蚁的角度切入,把蚂蚁的渺小和它与人类的相似性形象地表现出来,把中国的传统元素和当下现代主题有趣地结合。但同时,却遭到国内众多读者的质疑,原因则是全书的留白处竟占到80%,文字仅2000字。这无疑是在考验中国读者的“读白功夫”,对于读者的异议,朱赢椿笑着说,“这是意料之中的,也许在有些人看来这是一本没有任何‘设计’,内容‘简单’的‘注水书’。但事实上,我用了大半年时间来构思。封面非常干净,只画了几只蚂蚁在上面,连书名都没有。这样做,是为了突出一个视觉重点,蚂蚁虽小,但有生命。”大量留白想传达一种理念,就蚂蚁而言,一不小心足以淹没这个小生命的存在,唯有毫无保留的空白才能表达对这个小得微不足道的生命的尊重。俗话说“无字之经方为真经”,空白之书就想留待每一位读者去填空。
此后多次获得国内和国际设计奖的朱赢椿并没有止步,他的《不哭》也备受瞩目,反映的是另一种真实存在的现实,一群遭遇不幸、却经历各异的孩子们。封面是粗糙的充满质感的纸张,仿佛洗旧了的布,调子怀旧而感伤,沉重而质朴。翻开内页,立即听见了纸张的呼吸之声,叹息、沉吟、落泪、恸哭,情绪已经不再属于自己,一只无形的轻柔的手,牵着你,走进了最最柔软的内心。王蒙先生看了这本书稿后用朴实的话语为它题字:同情不幸的人,珍惜已有的幸福。这也是朱赢椿的设计目的。为完成一种心愿,是自觉地对生活和美的追求和奉献。
这一次有人开始提醒他,你的设计过于抢人眼球,而且连年获奖的奇迹使得读者很容易忽视图书本身的内容,这对朱赢椿无疑是一个很客观的提醒。一方面他需要又一次突破,另一方面他也渴望内容与设计的高度一致性和相互映衬的效果出现,为此他也一次次地改变和修正自己的设计思路。
朱赢椿做到每一本书都成为一个新的开始和起点,他的每一本书都成了一个美妙的创造,每一本书都成了诗意的表现。当今这样的设计者并不多,而他无疑是一个领先者。如果设计是快乐的,那么对于朱赢椿来说,无穷的创意就是天赋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