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轻快的笔触 传递厚重的情感
——看美国当代女画家伊丽莎白·佩顿的绘画 ■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陆琦
据悉,2009年11月20日到12月30日期间,美国当代女艺术家伊丽莎白·佩顿的新作展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格莱斯顿画廊(Gladstone Gallery)举办。作品主要以纸上各种媒材的绘画为主,反映了她最近从艺的动向及其对肖像画创作的思路。其中纸上水彩是此次展览中最令人瞩目的作品。而大概2008年的10月份,她曾在纽约的新当代艺术博物馆(New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举办了她职业生涯中最为重要的回顾展,汇集了15年来具有代表性的油画作品,还包括了纽约“W时尚杂志”委托佩顿画的奥巴马夫人米歇尔和女儿萨沙在一起的肖像,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佩顿一贯痴迷于人物画的描绘,从童年开始,她便顺手涂涂画画其身边的人物,后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一直持续描绘她感兴趣的人物肖像。到上个世纪90年代,她是当时为数不多的探索具象绘画的年轻艺术家之一,而现在,通过作品展示和传播,成为了新世纪以来风靡欧美的通俗现实主义(Popular Realism)的艺术典范。从历史上的名人到和她同时代的摇滚歌手、社会名流以及身边亲密的朋友,都曾是她笔下描绘的对象。这些人有着同样红色的嘴唇、清晰的眼眸和白皙的皮肤,看起来年轻唯美、在其简约而有力的笔触指引下,生动地传达出他们内心的感情。
佩顿是一个紧紧抓住了20世纪末时代艺术的画家,从画中可以看到19世纪的格罗和莫奈的影子,以及20世纪英国波普艺术家彼得·布莱克、大卫·霍克尼、美国的安迪·沃霍尔等对她的影响,作品趋向于大众文化和群众性,简练、概括的平涂色块,结合粗犷有力的黑线,在寥寥逸笔之中,给我们带来深刻的视觉感受。率意的、半透明的画面,是她作品的特点。她喜欢在小尺幅画面上用宽笔的色块、稀薄的图层以至于能清楚地看到增加颜料时的笔触起止,这与她习惯于在媒介板上作画和使用带釉的颜料,有一定的关系。作品《贾维斯》(Jarvis)描绘的是一位伏身而交叉着手臂的女青年,一只眼闭着,一只眼睁着,似乎陷入了感伤之中,画面几乎被这个浪漫的形象完全占据了,只留下背景上一点三角形的阳光般黄色与她的紫红色外套相呼应;《基斯》(Keith)则是一个黑红白大色块的人物形象,给人以广告般的视觉冲击。虽然佩顿是一个具象人物画家,但从她的作品中还可看到许多抽象主义的因素,画面中的构成安排和人物的造型有几何化的倾向。在《托尼》(Tony)的作品中,人物的头部恰好落在背景与衣服上的蓝、白、粉红三种色块的交接处,形成几何化的点线面构成,黑色的头发并无表现蓬松的质感,有的只是粗犷飞舞的线条,蓝色外套上的抽象性黑色条纹与倾斜的肩膀,构成了清晰的轮廓特征。
从照片中获取创作人物的形象,是佩顿绘画的一个重要资源。报纸、杂志、互联网等都有大量的复制照片可以利用,加上上世纪80年代她自己也有过摄影工作的经历,所以她能为我们创造许多非常值得纪念的作品。我们知道画家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er) 以及吕克·图伊曼斯(Luc Tuymans)等都有使用摄影照片进行绘画的爱好。照片只是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定格的姿势和表情,重要的是如何创立独特而有意味的画面形式。摄影也给了他们带来充分了解各种生活的方便,促进了具象绘画的复兴。在佩顿的画作《克雷格》(1997年),《弗里达》(2005年)中,她就采用了单色的蓝、棕褐色以及来自黑白摄影的浅灰色。最近几年,她还在探索传统静物画,而画中总有人物藏于背景之中,如《花与蒂亚吉列夫》(2008年),俄罗斯芭蕾舞团创始人蒂亚吉列夫和他的情人,也正在鲜花盛开的旁边,由于切边处理,近处的瓶花只画了半个特写,就显露出强烈的视觉感受。
包括戏剧、诗歌、小说等在内的文学形象也给佩顿的创作带来启发式的创作灵感。她曾受英国的唯美主义先锋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法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古斯塔夫·福楼拜等的影响,从他们的文学作品里学到如何专心致志地反映社会环境和刻画人物形象。她曾描绘过许多与她同时代的音乐家与艺术家,如科特·柯本(Kurt Cobain)、贾维斯·考科尔(Jarvis Cocker)、马太·巴尼(Matthew Barney)、杰克·查普曼(Jake Chapman)等。此外,她还专注那些曾经激励过她的人,包括年轻的伊丽莎白二世(Elizabeth II)和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卡罗(Frida Kahlo)等都成了她画中的偶像人物。
英国著名的白教堂艺术画廊(Whitechapel Art Gallery)的总监伊沃纳·伯拉维克(Iwona Blazwick)曾对她评价说:“佩顿的画在题材和处理上是彻底的当代风格,但它又属于历史延续的一部分。”高度赞扬佩顿肖像画所取得的成就。佩顿的作品记录了当今日常生活中的流行文化和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面貌,能够穿越岁月的流逝,而具有永恒的价值。
2006年,佩顿获得了全美国第十四届“拉里阿德瑞克奖(Larry Aldrich Award),她的《约翰列侬》(John Lennon)拍卖价高达80万美元。近年来,这位焦点人物,经常在世界各地举办展览,仅今年就已经在伦敦白教堂艺术画廊(Whitechapel Art Gallery)举办了“永存:伊丽莎白·佩顿(Live Forever: Elizabeth Peyton)”的巡回展,在爱尔兰都柏林的爱尔兰现代艺术博物馆(Irish Museum of Modern Art)举办了“读与写(Reading and Writing)”画展,以及作品在伦敦赛迪科尔斯HQ(Sadie Coles HQ)展览馆定期展出。她的许多作品已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巴黎乔治蓬皮杜中心和瑞士巴塞尔当代艺术博物馆等重要机构收藏,备受当今画坛和收藏界的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