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彩画丰富了当前中国画创新的内容
■中国美术学院岩彩教学负责人 王雄飞
“岩彩”这一古老而质朴的材质,作为绘画素材源自于原始人类的随意涂抹。“岩彩画”的出现在我国可追溯至半坡原始古朴的彩陶,马王堆赋彩浓郁的帛画和漆画,鼎盛于唐代的工笔重彩。但是一度被元以后兴起的“文人画”、“水墨画”冲击成为民族的边缘画种。
一、现代岩彩画是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的又一次融合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典范。从最早克孜尔壁画的异国情调中显现出的虽注重形体塑造,但又不像西方希腊式那样对形体进行客观自然的描绘,而是以东方的审美方式表现形体,形成一种东西方艺术融合的“龟兹画风”。这种克孜尔壁画形态是丝绸之路上形成中国最早的东西艺术融合之样式。从敦煌壁画中早期的“西域画风”至中后期的逐渐本土化、中原化的画风转变中,形成了敦煌壁画的发展历史,是一部典型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史。康熙54年(1715年)意大利人郎世宁等传教士将西方绘画的设色和技法带入中国,又是一次东西文化大交融。二十世纪中期是中国美术史上又一个活跃纷繁的时期。林风眠强调的是中西融合,徐悲鸿强调的是西为中用,潘天寿强调的是中西拉开距离,李可染强调的是将西画中的光和体量带入中国画。细想这几次文化大融合的背景都是在国门打开,是中西文化经济交流日盛时期。直至二十世纪80年代,随着国门的再一次打开,中外文化的再度大交融,出现了新一轮的“中国美术何处去?”的深度思考,伴随着莘莘学子在跨出国门回归本土之后民族主义精神的唤醒,于是“岩彩画”一词被清脆而响亮地提出。岩彩——这一本土文化中的一大素材又被觉醒者从文化历史长河之底挖出。它代表着中国美术的又一次转变,意味着中国的色彩绘画再一次走向辉煌的一页。
二、中国画的问题与岩彩画产生的契机
历史悠久的中国画,发展到近现代,出现了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情况,单一的墨色,快速简单的绘制过程已无法表现当今物质丰富、文化多元、城市建设、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于是中国画的创新势在必行,在近现代中国美术史上,中国画创新的问题争论不断。最早提出改革中国画的人是康有为和陈独秀,此后,关于国画创新的争论大致有这么几次:
上世纪20年代齐白石的画在北平被一些人贬为“旁门左道”;40年代末,徐悲鸿在北平艺专执教期间,社会上一些人猛烈评击他的画“不是国画”;50年代,林风眠的画也被人扣上不像国画的帽子;60年代初,黄永玉的画被人认为不是国画;90年代,吴冠中认为中国画笔墨等于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在看来,齐白石,徐悲鸿,林风眠,石鲁等人作品,不但是国画,而且是优秀的国画,他们为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国门打开的20年间,中国画家片段式地经受了西方传统和现当代艺术样式的冲击与洗礼,并试着通过借用“他者的眼光”来解决中国画的问题。
中国画的革新从表象看是内容到形式的改变,而内容是由人的思想观念的改变而来,而形式上的改变就要从根本点入手,具体一点就是从材料入手,只有材料改变了、丰富了,画面表现形式才会有本质性的变化与突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丰富了材料,才可以符合当代审美的要求,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原地打转,突不出过去的圈子与模式。
而中国画改革的突破口又正是其原本就存在的一个内在因素,因为矿物色的使用自古就是东方绘画的一个特点,虽然古代绘画中也是用石粉,之后已被工业化产品而替代,而原石石粉状态的直接使用,在东方绘画体系中一直被延续,而且在不断发展,这种原始古朴的用色方法一直可追溯至原始时代,也是与东方人精神层面追求的天、地、人合一的思想相吻合。也是当今喧嚣的现代社会,人们返朴归真追求的需要,所以矿物色的使用正是传统中国画内在的一个核心媒材,也正好成为中国画革新的一个契机,反过来讲,也是岩彩画继承传统的一个支撑点。
三、岩彩画的特点
岩彩画色彩斑斓,手法多样,综合东西方绘画样式于一体,不受旧约束,试验各种新方法就是现代中国岩彩画的创作现状。岩彩画与水墨画、油画只有绘画材料上的区别,这种统一与融合实际上就是用不同的工具表现作者的感情和生活。当然,岩彩画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也自有其独特的一面。
1.有独立完整的色彩体系
岩彩画的色彩体系由纯天然矿物色、新岩矿物色、水干色、云母色和闪光色五大类组成,并结合金属箔来完成作品,可以不依赖任何其他画种的色彩,如水粉色、水彩色、丙烯色、油画色等来独立完成作品,当然如果在绘制过程适当结合其他画种的材料来更好表现画面效果也不反对,因为岩彩画是一个自由宽泛的概念,没有过多的程式化与既定的要求。
2.有独特的结合媒介
在色和基底材料之间的媒介即结合剂是水性动物胶和植物胶,从这一点可证明它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延续。因为中国传统绘画中早期的色彩绘画和后期的水墨画,其媒介都是水溶性的动物胶和植物胶。而发展至今,岩彩画当然也可以结合使用丙烯的媒介和油画的媒介(目前国内外有不少画家已在做这样的岩彩画),它们的结合使用不影响岩彩画种的独立存在性,因为材料无界线,在给它冠上画种名称之前,它只是纯粹的材料而已。
3.岩彩材质的独特美感
岩彩画中主要的用材是纯天然矿物色和新岩矿物色,它们是具有晶体颗粒的颜色,不同的粗细,产生不同的颗粒,呈现出异常丰富的色彩效果,用到画面后会产生熠熠闪光的折射,如同钻石的折光,现出画面的贵气和高雅,深邃而透气,画面充满自然之气,适合了当今富裕社会人们所追求的贵而不俗、华而不艳的理想。而这一材质美的独特性,又正是其他任何画种所不具备的,由不同颜色的颗粒反复叠加产生色点的视觉效果,具有一种朦胧的感觉,适合东方人审美习惯,并且要把石色层层叠叠相加,最后做出一种肌理和斑驳,达到不可复制,十分耐看的效果。另外,矿物色的粗、中、细颗粒按不同比例在画面中的分布,让画面产生厚薄的对比关系,使画面自然统一,和谐而具节奏感,这也是其他画种所没有的。所以,以此把它列为一个独立的画种毫无不妥之处。
4.岩彩画的审美观
岩彩画的审美观既有其独特的一面,又有与其他画种相通的一面。独特的一面即是由它独特的材质引发而来的,材料使用上的娴熟度和是否恰到好处的运用岩彩材质来表达作者的主观意识和作品要呈现的主题思想。与其他画种相通的一面,即是它内含的美学思想是一样的,如构图、设色、内容,完成的技巧等,从关系上来讲,如主、次关系,黑、白、灰关系,点、线、面关系,远、近关系,疏、密关系等,在这之中岩彩还独具“软、硬关系”,即由材料带来的软与硬的对比关系,如颜色与箔放在一起,颜色会显得较软,箔就会显得较硬,因为箔是金属的,肯定比石质的材质会硬,又如蛤粉与矿石的颗粒用在同一画面,蛤粉显得软而流畅,颗粒的矿物色就显得硬而干涩,再如同样是白色,蛤粉与白珊瑚用在同一画面,蛤粉是软的,白珊瑚是硬的……等等之类,由于材质的独特性,会引发一些独特的审美观。
岩彩画是一个宽泛而深具内含的画种,它可以是工笔重彩,也可以是大小写意,更可以工写结合;可以抽象,也可以具像等等,可以说岩彩画在形式上没有任何的限制。总之,岩彩画成为独立的画种无可非议,岩彩画是一个大概念,宽理念,它可以涵盖一切使用石质颜料的绘画作品,古代工笔重彩用的是矿物色,所以要宽泛的讲,岩彩画包括工笔重彩画。或者,也可以说是中国色彩绘画与时俱进发展到今天的一个新名称。
四、岩彩画的发展
“岩彩画”从被提出、被争议到今天被接受,它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从20世纪90年代初天雅中国岩彩画研究所从材料的研发开始到普及教学,文化部中国艺科所重彩、岩彩画高研班的开设,各艺术院校的正式课程设立,媒体宣传的推动,历届岩彩画展的举办等,都得到了美术界的极大关注,此画种从无到有,并能在全国美展中许多岩彩画作品获奖。其间开拓者们就像在一块荒蛮之地进行填洼、除草、开垦一样,付出了惊人的时间、精力和心血。
现代岩彩画的发展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汲取养料,一是传统,二是生活,三是外来艺术。更重要的是现实生活,处在当代社会环境中的当代人,要从中去观察、去体验。但光有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是不够的,没有相应的技巧、相应的方法、相应的路子也是不行的,所以,只有从传统中,从外来文化中去汲取。只是拿过来也不行,更重要的是化为自己的个性和本民族的文化审美,这些是很重要的。
岩彩画目前所追求的方式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我们要从中国传统寺庙壁画当中,从大量的民间艺术中,还有在艺术院校里经过正统的造型技巧训练,把它们融在一起形成中国岩彩的面貌,特别是将传统绘画样式转化为现代的艺术语言形态和现代的表现形式,要多从这些方面下功夫,中国画必然会呈现丰富多彩的景观,对中国画的创新、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现在的岩彩画从感觉上看,是从传统壁画中过来,但已经不是古代的岩彩画了,虽然使用材料都是矿物颜料,但是现代的岩彩画更加表现当代的生活,充分表现了自己的个性,自己独特的创造,这才是中国现代岩彩画。而且在创作内容和形式上都非常丰富,是用现代人眼光,现代人的感觉去创作的,这当然属于创新的范畴,所以岩彩画将继续走下去,要越走个性越鲜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代中国画的多元化、个性化已蔚然成风,现代岩彩画也丰富了当前中国画创新的内容。
2009年12月于中国岩彩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