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法”散谈之——传移摹写
█林海钟
如何来认识绘画?绘画到底是什么?虽然我一直在中国美院教学与绘画实践,我学画也差不多有近三十年的时间了,但好像学了很多东西,如技法、画史、画论,仍然不太明白。
这几年回过头来,回到最根本的问题,绘画到底是什么?中国画是怎么回事?山水画是怎么回事?学生们也经常问:你怎么看中国画?好的中国画有什么标准?这些问题都是特别朴素的问题,但是有时候我们真的一下子还不知道怎么去回答。前段时间,我给学生讲临摹,讲到六法里面的“传移摹写”,很有感触,觉得很多最朴素的问题在六法中的“传移摹写”已经说清楚了。以前我只把“传移摹写”理解成临摹的概念,要学习绘画,中国人是从临摹开始的,临摹是学习绘画的捷径。说“传移摹写”就是临摹,没那么简单,应该有更深刻的含义在里面,以前没有留意到。
“传”
“传”的意味就很深刻,起初,我觉得“传”就是学习临本,其实不尽然,“传”应该是传统,形式上可能就是古画本,实际是其中传递的绘画之道。
传统是什么?是绘画规律,是品格,是认知,是古人与道的契合。什么东西能够流传下来?就是古人的真知灼见,或者说是对于山水的最根本的这个知见,这是我们后人应该“传”的。比如说六法中,“骨法用笔”是绘画的规律,是可以传的,“气韵生动”是“传”,六法是“传”。
“移”
古人“移”字用得好,奥妙无穷,“移”是移情,是方法,什么东西能够让你移情,因为这个传统太好了,“移”能让你真正地进入传统,与他相应,并得到他的传承。一说就觉得太妙了。曾经和何加林聊到一个日本人,他是京都艺术大学古画复制专业的教授。我跟他聊天,听他说得很精彩,对我很有启发。他说单纯地复制古画很没有意思的,但和古代作品相融合是一种享受。他复制古画的时候,从里面发现了很多新的东西。他说摹古不是那么简单的,照样把它临下来,里面非常有意思,他说得很陶醉,我觉得他得了“传移摹写”的法脉。好作品的确能够让人移情。当时,我想到了曾经读到过的一段关于学琴的故事:老师对学生说我教不了你了,我去把我的老师请出来教你,然后把学生带到海边,老师就划着船出去请老师了。第一天没有回来,第二天还是没有回来,到第三天的时候,学生开始出那种“移情”的状态,再弹琴的时候突然就开悟了,其实这种移情是古代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传统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谜。用移情的方法去感知、去参求,是有可能契合的,这个方法很妙。所以,我当时读了有启发,因为道除了能够言说的,更有一种不能言说的东西,用“移”的方法来学习,真是我们古人的智慧啊。
“摹”
那么“摹”呢?“摹”就是传统感召之下的心摹手追,其实摹写的过程即是一个印证的过程,达到心手相印。学到的东西,时而习之,能有部分相契合,契合之处就是我们得到处,不亦乐乎。 “传移摹写”是学习中国画的心法。当你能够心摹手追,去感知和相呼应的时候,当你能够运用“传移摹写”的心法时,你的心也就自然流淌出来了。
“写”
中国画讲“用笔”一条是在各个画种里都没有涉及到的。这反映了中国画的高度。中国人讲究用笔是抓住了绘画的关键,是将开启画道之门的钥匙紧紧地抓在手里。而西方人对于用笔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笔触”的概念。中国人认为画是因笔而成的,提出“骨法用笔”。对笔法的提出,这又是一个高度。中国人认为画画必须要懂得笔法,甚至认为画画是有笔顺的,就像写字那样是有笔顺的,一幅画的笔顺和气象代表了画家的生命气象,这是非常高妙的认识。西方人很晚才认识到绘画“笔触”的美感,特别是印象派,但是还远没有达到我们古人的这种认知高度。而中国古人对画中气韵的认知就更高了。
承上所述,我认为,以“传移摹写”的方式去承接传统的气脉很重要。
“六法”是中国绘画品评的基本标准,它是万古不移的。中国人对于绘画的认识就是浓缩在这“六法”里,虽然“六法”,还不能够把绘画全部包容进去,但是“六法”的高度反映了中国古人认识绘画的高度。其中奥妙很难参透,再比如“骨法用笔”,说法有很多,但是我至今还是不能够契合。这可能需要通过岁月的过程,慢慢地相应、契合。“六法”里“经营位置”,也很高妙,位置是可以经营的吗?什么位置可以经营?天地有其位,山川有其位,这是位置,因此,位置是不能随意经营的,它有它的位置,需要放置在合适的地方,因为位置是不可以随便按画家意愿放的,这才需要经营,古人“惨淡经营”不无道理,我想这可能是“经营位置”的真正含义。再说“应物象形”,“形”是有“象”的,依我看“六法”,是中国古人对绘画研究的成果。绘画是什么?“六法”可以来说明,古代没有什么中国画、西洋画之说,讲的只是对绘画而言的判断,应该是放之四海的东西。我看西方绘画艺术,甚至一切绘画,如版画、油画,或者什么画,都超越不了“六法”如来佛的手,甚至以“六法”的下四条就基本可以囊括,来评价他们。
中医和武学都是有传承的,而我们书画的传承在什么地方?好像断了,传统是未解之谜,需要我们去参悟的。如何来参?有很多方法,各有心得。我论说传承,讲“传移摹写”,并不是否认创新,只是不去论,因为不能和绘画之道真正契合来谈“创新”,其实都是空谈。不管是“师古人”或者“师造化”、“师己心”或者“创新”都是我们的传统,都是方法和途径,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如何通过这些途径真正地明白和印证绘画之道,传承和接续文脉。我希望将来我们的同行朋友和不同行朋友,都是同道,希望我们有一天,通达了、开阔了、明白了、悟到了,成为一个真正的和大道相契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