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86版:画家

文章导航

笔墨·意念
■王金岭

  “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苦瓜和尚这两句语录把笔墨讲得已经很透彻了。要想笔墨出神入化,生活与蒙养是非常重要的。

  笔墨是中国画的语言。语言的表述能力,对于一个想精确表达思想的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上乘的笔墨,不会是喜怒哀乐一个腔调,精微的变化传达出妙不可言的感觉。古人“十八描”提供了人物画运用笔墨的范本,“高古游丝描”和“行云流水描”表现仙佛很有效果,表现樵夫用“枯柴描”自然也很好。笔墨传统不只是这18种用笔,而是从生活感受出发,运笔中强化对象特征的创造性的思想方法。这就是传统,它是点金术,“十八描”的18种运笔仅只是“金子”。教学生“十八描”,可以通过临摹掌握它,目的在于通过练习,揣摸古人用心来掌握“点金术”,面对生活点石成金,把形(自然)上(心像)的观感以超然形外的笔带出作者的兴味,才是真正学习传统。照搬“十八描”,师古人之迹者,如触景便咏唱古人名句,句子再好终究是古人在“激动”,没有“自己”,怕是出息不大。创作就是发明,没有发明怎能谎称创作。

  传统山水皴法、点法也都是从生活感受出发,凝天地万象于一笔,创造出符合常人感觉的皴法和读者沟通。这些皴法、点法和“十八描”一样,都是很宝贵的。古代遗产丰富,值得下一番工夫,这是面对创造的必要准备。所谓蒙养就是教人少走弯路,所谓传统就是可行的思想方法。笔墨是心态的迹化,心态是质,笔墨是文,文质而后彬。

  中国与西洋造型观的重要差别,在于笔墨对形和色的超越。古代中国一直把对器物之表的形与色的描绘视为下品,“画写物外形”,着意于“形而上”的追求。器具造型也讲究“制其器以尚其象”,形而下的器物形色,仅只作为参照,更有诱惑力的是行笔中对物外形的展现。像书法一样,笔端流露的象、法、道令人神思久远,书画家以其笔墨为标志有别于人。

  版画家观察形象,油然而生的是用圆刀还是用三角刀去表现对象;而国画家则用笔的顺逆起卧去关照对象。有了笔墨独特的感悟,又有笔墨的修炼,意趣的妙逸神采表达该是初具规模了,意境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统摄着笔墨这匹情感的烈马。

  笔墨的优劣,以意为准绳。运笔讲究“无往不收”,“无垂不缩”,都是在意指导下对笔味醇厚的一种追求。八大山人画的鲶鱼若单抽出其运笔来看,不受“藏锋”、“一波三折”的约束,既露锋又浮漂的笔一般视为败笔,但在这里却使形象产生一种滑溜溜的感觉,神乎其神。无法而法,至法也。大凡生法需要有足够的才情和胆识,笔下确实有些出格,凭人笑骂狂徒无妨。唐人中锋勾勒,马、夏侧锋斧劈,后人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各种笔法的确立都是这样。人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是对创造本能的渴求;如猜谜一样,其创造过程中有着迷人的美感。画家面对自然都有一试锋芒的创作欲,在这种冲动以最简洁明白带有娱乐性的笔致表达出来的时候,画家得到了本质的满足。


美术报 画家 00086 笔墨·意念
■王金岭
2011-05-14 1663815 2 2011年05月1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