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艺术家书画院
四月笔会青山湖
□余水容
悄谈绿野几仙踪,共赴临安去采风。
有赖青山传画语,丹青纷现会堂中。
四月的青山湖畔,日丽水暖,气爽风清,正是草长莺飞,花落蝶起时。18日下午由中国老艺术家书画院举办的2011春季书画研讨会,在三千客大酒店里集众老艺术家携夫人汇聚一堂。此次他们一连绘就了3天的国画,展示风采的有张品操、张伟民、詹良善、葛德瑞、吴声等一批画坛宿将。老师们各显身手,在19日下午3点半至5点半的两个小时里,从各自手中诞生的作品有:张品操,少数民族人物《舞低杨柳戈壁月》、《不尽弹唱幸福歌》两张;张卫民,《君子之交》、《春江水暖鸭先知》两张;詹良善,山水《云壑泉声远》、《青嶂飞瀑》两张;葛德瑞,书法“厚德载物、江海襟怀、唐诗一首”三张以及山水《青山不老 绿水长存》一张;吴声,以明月、修竹、抚琴结合的《王维诗意图》、以池塘、荷花、翠鸟结合的《莲塘清趣》、以太湖石、芭蕉、修竹、打禅结合的《禅悟图》3张。看他们作画,真感受到那种从画里溢出的仙风道骨,感叹其技法精湛而神速,俗话说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如此老辣的手笔是他们的天赋结合几十年的苦修而来,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一点点虚华,看到的只是最真实的一面。
他们的人生是一部厚厚的书,第一章是抗战,第二章是知青,第三章是文革……可以说什么样的苦都吃过。经历使他们胸怀坦荡,心境安然,没有名利二字的概念,只有默默地潜心于艺术,享受艺术世界带来的精神财富。倘若你问他们为什么画画,他们大都一致地回答:“因为喜欢”这四个字。他们的人生一路走来是辛苦的,同时又是满足的,人生先苦后甜,先经历而后丰富,先曲折而后饱满,因此才积累了一身的财富。最让人羡慕的夫人相左,温馨的陪伴有说有笑,在作画时她们常在一旁帮递笔墨或纸砚,画作好了又帮着钤印或品评,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在饭桌上是他们畅叙胸怀的最佳时刻,人多热闹,快乐的氛围自然浓郁,当各自谈到人生经历时,气氛一下子沉重了——艰苦、磨难、挫折,尽在回忆中……欣慰的是现在他们的眼里只有幸福,处处标示着“夕阳无限好”的意象,子女立业、夫妻美满、生活滋润,如今只需将所有时间和精力倾注于漫步山水和艺术创作上。
在他们身上看得见的是朴实,看不见的是浮躁、功利,从人品到艺品表现的只是勤勤恳恳,惟艺术是他们的生命所在。张品操老师说:“我只要把画画好,其他都跟我没关系!”他还谈到曾有人用一种让他至今提起就感到脸红的话题,说什么要“包装”他,他一听毫不犹豫地一口回绝了,他想:我若真被怎么地个给“包装”了,从此出门都不知该先迈哪只脚!低调是他做人的基调,真人不露相也许说的就是这类人。
“学画三年,走遍天下;再学三年,寸步难行”——张卫民老师以此话套出了自己的心声,且说:以前一个月还能画个几张,现在有时一个月一张也画不了。是的,艺术越学越深,越深越难!不过看这次的笔会,他们的身手却也不同凡响,应该说氛围很重要,大家在一起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共勉,从而唤起了创作的激情,就这样你一张我一张,在互动中彼此挥洒。
凡一幅好作品都倾注着作家的性情与思想,没有灵魂没有思想的东西是苦涩的。同一个时期出生的人所受到教育和思想几乎相近,但这些老艺术家们的画风却各有特点,或严整,或洒脱,或气势磅礴,或古淡典雅,这对中国目前的书画界来讲,拥有他们这类精神的人是越来越少了。他们饱含各自的心声,笔者不想在此漫谈,只想说声——这才是真正做到了德艺兼修。
“因为喜欢”——是中国老艺术家书画院里工作人员的共同心声,因此,他们为了让更多的人分享到中国的传统书画,“修桥铺路”只为架起一座艺术空间的桥梁,使艺术家与爱好者能够有机会面对面地一起探讨画理书风。虽然这座桥梁架起来并不容易,但他们意志坚定,和老艺术家们的绘画基调一样,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认真走好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