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30版:书家

文章导航

再试“阅读书法”

  近百年来的书法发展,经历了从写毛笔字到书法艺术表现的发展模式的转换。而从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的30余年间,又完成了书法从“书斋意识”到“展厅文化”的性质转换。就像我在《现代中国书法史·再版序言》上所写的那样,我认为近百年来书法史的历史含金量,足以与五千年古代书法史的历史含金量并驾齐驱——这一百年的近现代书法史,面对着的是几千年古代书法史所没有遇到的时代挑战,是“千年未有之变局”,我们以自己的聪敏智慧,对这样的“千古变局”作出了我们力所能及的回答。

  “展厅文化”为我们带来了书法艺术形式技巧的大开发、大探索,构成了一个横跨30余年的辉煌灿烂的书法新时期。但在飞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受到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文、简化字、钢笔字书写等外部文化环境变迁的影响,也产生了许多负面的问题,书法创作成了书写技巧大比拼。书法家的困惑在于:一是缺少传统文化的积累;二是沿袭抄录古人诗文而缺少自己立足于书法创作的文字表述能力。正是这样的现实,促使我们对当代书法的命运与生态进行了又一轮反思,于是,就有了“阅读书法”理念的兴起。

  从2009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的“意义追寻”大展开始,我就试图对“阅读书法”进行初步的创作尝试。在“意义追寻”大展中,最受欢迎的两组作品,一是拓片题跋,二是“名师访学录”的18件作品。都是自撰文字,又都是记事述史。随后,以这组“名师访学录”作品为契机,在杭州举办了一个“大匠之门——陈振濂眼中的名家大师”的书法题记专题展:以50位已故名家大师与我这个后辈的亲身交往为内容的札记题跋专题书法展。这,应该是我正式探索“阅读书法”的第一次成规模的尝试。以此推算,这次“守望西泠——陈振濂西泠印社社史研究书法展”应该是第二次成规模的尝试推进。以西泠印社成立108年为契机,在余杭区和良渚博物院的特别邀请与催促下,本次主题展览以108件作品,对西泠印社社史进行了反复考订、记述、评论、提示,试图从多层次、多角度去解读百年浩瀚、波澜起伏的西泠印社史。它显然是一次有意识地向社会大众深度推介西泠印社的特殊尝试——因为对百年西泠,大部分人尚未有准确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充满了浓郁江南文人士大夫氛围的西泠印社,应该像传统高雅的篆刻艺术借助于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走向全世界一样,借助各种形式走向社会、走向时代、走向历史,则是我这次以百年西泠为主题的“社史研究书法展”,也许可以起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书法的发展,其实就是在探索过程中不断“试错”、不断“证伪”,从而最终找到一个可能的真理。我的这些努力虽然微不足道,但却至少反映出一个有责任心、有使命感的书法家不计成败得失、不计毁誉褒贬的诚实的艺术态度,希望得到书法前辈和同道的批评指正。

  谨以此一瓣心香,贡献于所有为百年西泠作出过卓绝贡献的前辈大家案前!

  2011年9月


美术报 书家 00030 再试“阅读书法” 2012-05-19 2442732 2 2012年05月1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