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副刊

午后阳光

我们的画院在龙年诞生

琉璃厂画院创院画展序言

  漂泊京城的画家们孕育了数年之后,琉璃厂画院终于在龙年诞生了。数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中青年画家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艺术平台。

  琉璃厂老街,坐落在北京厂甸,长不过千米,被南新华街切割成两半。向东为东琉璃厂,向西为西琉璃厂。街的南北两侧,还有南新华街的东西两侧,字画、古玩、装裱、笔墨纸砚、乐器店铺和大大小小的画廊鳞次栉比,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吸引着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招来了海内外各式游人。吾师崔子范先生,上个世纪50年代任职北京医院政委时就是在这里的“南纸店”结识刘金涛,并经他引荐,拜师齐白石。家家老字号,皆有生动故事。条条老街巷,都有沧桑历史。

  本人的琉璃厂情结是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的。从上海调北京工作后,琉璃厂是我闲时最常去的地方。可以说,这里是我感悟书画艺术的殿堂,不知读过多少名家大师的经典之作。她使我对书画艺术如痴如狂,最终走上了沉醉丹青而不醒之路。退休之后,我来琉璃厂更勤了,常在有品位的几家画廊看看坐坐,喝喝茶,聊聊天,结交了为数不少的来自全国各地的中青年画家。他们凭一双手,靠一支笔,融入京城,打拼天下,养活自己,养活家人。人们常把他们称为“草根画家”。他们的艺术才华,尤其是他们的生存能力和热忱诚挚,却令我感动,使我佩服,于是我便有了成立一个以琉璃厂命名的画院的动议,以此来关注和支持这群漂泊在京城的这个弱势但有潜力的艺术群体。在澳门参加“同根的文明”展览时,巧遇老友沈鹏先生, 我向他说起成立画院的事,并请他为画院题字。回京后,他给我打来电话询问两个问题。他说:“近些年,琉璃厂的声誉不太好,这你该是知道的……”满街拉客兜售名家的假字假画,铺店也鱼龙混杂,我当然清楚。我对沈先生说:“这种现象不会长久的,不管怎样,琉璃厂毕竟是一条文化老街……”沈先生又问:“成立画院的用意是什么呢?”我答曰:“为一拨很有潜力的中青年‘草根’画家搭建一个艺术交流的平台。”沈先生不再说什么,便挥毫为画院题了字。与沈先生的这一问一答,便是创办琉璃厂画院的真意所在。

  请了艺术界的几位上层人物和艺术大腕出任名誉院长和顾问,与我一道来关注和帮衬这个艺术群体。

  创院画展展出了名誉院长、顾问们的书画精品,同时展出了70余位书画家们的新作。水平如何,当由观众评说。我们自己是深感欣慰的,画院藏龙卧虎,而且各具风采,尤其艺术活力相当强盛。在这百余幅作品中,雅俗共赏之作居多,也不乏探索艺术的创新作品。有一位名家认为,画可分三个层次。一是画社会需要的画,二是画自己想画的画,三是画随心所欲的画。我想,本院的书画家们无疑都会奔最高的艺术目标而去。我们应在传承琉璃厂的艺脉、传承中华民族的文脉和传承龙的传人的人脉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琉璃厂画院是由一群自食其力的无职无权无名的画家自愿组成的一个书画艺术团体,从本质上有别于众多官办的主流画院。无论是草根还是树根,只要是根,就会扎进泥土。有根的艺术是接地气的艺术,是一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生命力强盛的艺术。

  回眸画坛,君不见木匠出身的齐白石,拉过洋车的李苦禅,大半生戎马生涯的崔子范……不都是从民众中、从“草根”中走出来的吗?谁能料到,在如今的成千上百的漂泊京城的草根书画家中,就不会再出名家大家呢?

  2012年3月15日于京南龙潭西湖


美术报 副刊 00017 我们的画院在龙年诞生 2012-05-19 美术报2012-05-1900008;2427334 2 2012年05月1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