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44版:画家

文章导航

玩味·文人画

  文人画,在中国画的大家庭里,自然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具有中国画的共性,但如果把共性作为个性来认识,就会无法区别文人画和别的种类的中国画,许多问题就会混淆不清,也就无法认识文人画的传统及其他和中国画的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文人画源远流长,派别纷繁,变异很多,情况复杂,在漫长的绘画史中,其特点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认为绘画的功能在于“畅神”、“寓意”、“摄情”、“自娱”,不重视以至完全忽视绘画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不把反映客观世界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形似”甚至“神似”)作为艺术追求的首要目标,把“笔外之意”、“象外之意”等情调、韵味、意趣等形式上的美感作为绘画艺术追求的重要目标,强调笔墨等形式所具有的相对独立于内容的美感。

  以上几点,可说是文人画全部理论的支柱,其核心乃是“写意”。如果说“传神”是整体中国画的共性,则文人画的个性,正可用“写意”两字来概括,“写意”正是文人画区别于其他种类的中国画的本质特征。欧阳修提倡要“笔简而意足”,要“画意不画形”等等。他们所提倡的“意”,就是指画中形象给人提供想象,发人深思,引人回味,激起某种情怀思绪的东西。“意”在景外,所以“意”乃人的审美心理活动,故“象外之意”是“自得之心匠”的。“写意”主要从表现画家的主观感受,在于主观的抒发,属于表现的范畴。绘画不能仅仅满足于“再现”。

  文人画家作画,既然主要是为了“聊写胸中逸气”(也就是“写意”),他就不再完全忠实于视觉所得到的自然形象来造型,而是采取个性化的、带有某种主观随意性的造型,以免把精神耗费在准确、谨细地描摹自然物象的造型技巧上。董其昌说:“刻画谨细,为造物者役,乃能损寿。”文人画家实际上是把作画看做只不过是以笔墨等为道具的一种精神娱乐——“墨戏”。所以他们大力提倡“拙规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的“逸品”的造型方法,把“逸品”置于形神兼备的“神品”之上,这种“逸品”的造型方法,又是中国绘画史上全新的造型概念。

  文人画家提倡“写意”,意与神虽不同,笔“意”存于心而“神”寓于物。但心中之“意”却是缘物而起,情乃处景而生,因而“意”于“神”又紧密相关。“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存神气也。

  优秀的文人画家总是把对客观对象的形,神的观察和感觉,于自己心中的情怀思绪交融并汇,与山川“神遇而迹化”,在胸中形成艺术的“意匠”,“写意”与“传神”兼而有之,难分难舍。再者,因为“神”寓于“形”,又“形”方有“神”,强调“写意”,却始终没有完全抛弃“形”,都在“似与不似之间”。

  “传神”下“写意”,他们走着的是一条“再现”与“表现”统一的道路。文人画的这一个特点,应该为“抽象艺术”。他们的思想基础都是儒家,而儒家的世界观,是承认心外之物的,所以文人画理论的哲学基础,大体上总保持着一定的唯物论因素。所谓“象外之意”、“笔外之意”,实质也就是诗意。文人画的理论与中国的文论和诗论难分难舍,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诗为情出,画为心生,文人画的笔墨由心而生,是一种意境。笔情、墨情见于笔意,余观《梦幻居画学简明》论笔意,唯在品格取韵。又曰:意欲简古,笔须少而秃拙。笔笔矫健,笔笔玲珑,不多皴擦,用墨多浓,复染以水墨。设色不宜艳,墨绿墨赭,乃得古意。意欲奇幻,笔率形颠,意外立局,书迷纵横,不以规矩准绳较尺寸。如天马行空,任情收止。若非人间寻常可到之处。

  笔墨的书法美,是所有文人画的共同特征。文人画的笔情墨韵,给中国画创造了一种区别于西洋画的独特民族性的形式美,这一形式美的独特形式是任何别的民族绘画都没有的。其笔和墨在宣纸上的特殊效果创造了这个民族的审美情怀。植根于这个民族的血液里。

  作为对文人画的审美批评,所谓“苍老”、“古朴”、“生拙”、“秀逸”、“圆劲”、“沉着”、“飞动”……等等,如果对于中国书法缺乏鉴赏能力,就不可能真正领略文人画的形式美。也不可能在创作过程中得到笔墨的快感。由于文人画家笔墨风格的个性特征如此鲜明,故精于鉴赏的人,往往不必展现全幅甚至不必看提款,仅看三笔,便可判定,是石涛还是八大山人,是弘仁还是石溪,是齐白石还是潘天寿……绘画的书法化,使得文人画的观众局限于某一个范围,他们即使不是书法家,至少也是对于书法艺术有一定的鉴赏力的人。

  文人画最基本的特点,即文人画的本质特征,一为内容的,一为形式的,互相依存,难舍难分。而可贵者,在于笔、墨、色布置皆相生相克,相互制约,相互配合,相得益彰,若医之处方皆依药性定分量也。然人体各殊,岂可应效于万灵定单也。

  故言笔墨,意当随物理。物为本,意为变,因物而生意,以意而托物,方可穷物而尽意也。固脱习派,且无矜持,只以意会,难以言传。

  传统的文人画不论工拙,必求诗意。现在要求新一代中国画家必须同时兼作诗人,这不大可能。但是一个具有诗人的思想情感,深受古今中外优秀诗作的熏陶,具有诗人一样文化素养的中国画家,他的创新之作,其体现的审美理想,其格调必然比较高。而那些缺乏意境,缺乏思想深度,情感虚假造作的“创新”,往往只是一些杂耍式的小把戏,只能炫耀一时,必定会被时间的长河所淘汰。历代文人画家都强调画外功夫,很有道理。文人画是重视读书的,要“读万卷书”,但同时又更重视丰富的生活感受,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画外功夫的高度概括,把文学艺术的素养与丰富的生活体验结合。它是以潜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方式影响着画家的创作,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其作品高下。文人画追求笔墨本身的形式美,是历史上无数文人画家在绘画实践活动中,对物质媒介自身的美的自觉认识,是绘画美学上带有民族性的一项重大成果,对这一份遗产,需要新一代有志于此的中国画家继承下来,发扬光大。在继承前人的事业中继往开来,承前启后。时代要求他们珍惜当前的大好时光,不急功近利,耐得住寂寞,默默耕耘。


美术报 画家 00044 玩味·文人画 2012-05-19 美术报2012-05-1900009;2445585 2 2012年05月1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