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8版:画家

文章导航

西泠湖山一画杰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迎来了社会体制和经济文化急剧的“变革期”。同时,中国美术也充满新旧交替、中西交融、变化无穷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不能说西方的艺术形态完全改变了中国美术的境况,但确实有众多的艺术家接触到了西方的艺术思潮和流派风格,受到了深刻的影响,有的甚至旅居海外,把“取经”与“传道”结合起来,在立足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同时,致力于融合西方现代艺术的演进,积极肩负起推动中国文化艺术走向国际的历史重任。张书旂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典型代表人物,他在中国花鸟画的传承发展、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合作以及促进中美两国之间的交流和友谊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实践活动,为现代中国美术史增添了崭新的内容。

  (一)

  张书旂,原名张世忠,1900年出生于浙江省浦江县礼张村。浦江山明水秀,风光优美,人杰地灵,明代大学士宋濂称之为“天地间秀绝之区”。历代来,这里孕育出众多杰出的文人学士、诗人画家,如南宋的倪朴,元末的吴莱、柳贯,明代的宋濂,清代的倪仁吉,直到现代的吴茀之、张振铎、张子屏、郑祖伟,现今的柳村、方增先、张世简、张岳健、吴山明等一大批书画名家。邑人书画蔚然成风,文脉勃发,素有“书画之乡”之称。这块风物清嘉、文化昌盛的土地,对张书旂卓越的艺术成就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张书旂出身于礼张村一个书香家庭。祖父张有烈(号梅卿)是清朝贡生,为私塾及本县小学教师。父亲张道行(号义甫)是个秀才,善诗文、懂医学。叔父张道垲(号爽甫),擅长诗文、书法、绘画,闻名于时,一生从事教育。张书旂幼时深受熏陶,自小潜心文史,喜好绘画,偶尔涂抹,备受长辈赞许。张书旂在这样的生长环境之中,有秀绝美景供其游,有古书字画博其览,有良师益友励其学,自然就很快领悟到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妙之处。

  1922年,张书旂进入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拜吕凤子先生为师,成为凤先生诸多学生中的佼佼者。自此两人一直保持着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1956年前,凤先生在给张书旂女儿张宝莲的信中写道:“我最爱你父。我年67,精力已甚衰,希望他在我生前回来,以他卓绝的技能,参加新文化创造运动。新国家一定会以极高的热情来欢迎他。”张书旂在1957年7月的绝笔信中提到:“请凤先生及其他如许士骐、柳子谷诸兄(为《张书旂画集》)作序文。”师生情意可见一斑。

  1926年,张书旂任教福建厦门集美学校,后又任教于厦门大学艺术系,作品日益丰富。1929年夏,徐悲鸿应邀赴福州游览,在展览上看到张书旂的花鸟画后,大为赞赏,许为奇才,并即聘其到南京中央大学任教。1930年张书旂到南京中央大学后,开始在中国艺术的核心圈崭露头角。1932年,与潘天寿、吴茀之、诸闻韵、张振铎成立“白社”,倡导继承优秀绘画传统,革新开拓中国画发展。他的绘画创作日臻成熟,且为艺术教育事业孜孜勤业,精益求精。

  张书旂先生的绘画,人物山水、走兽虫鱼,花卉翎毛,无一不精,尤以花鸟画技最为精湛。张书旂的花鸟画,追师古人,集吕纪、周之冕、八大山人、李复堂、任伯年等诸家之长,特别是对任伯年的笔意有精到的领悟。他从任氏绘画的技法布局上得益匪浅,但不死搬硬摹,而是加以发挥,走取法写生、妙造自然的新路,显示出自己强烈的个性化特征。吕凤子先生曾评价说:“书旂之画,自有面目。画花似闻香,画鸟若欲语,技法卓绝,当代无与抗衡者。”

  张书旂的花鸟画,章法呼应巧妙,布局虚实有致,画面起承转合极具韵律感,风格瑰丽绚烂,明净清新,浓艳中蕴藏静雅,生动处笔笔灵动,雅俗共赏,令人叹服。张书旂先生中西兼容,别开生面,他的彩墨画巧妙地吸收了水粉和水彩画的技巧,在传统中国水墨画技法中融合了西洋画的用色方法,改变了传统水墨画的面貌。他在技法上最大的特点是善于用白粉。他用白粉一如用黑墨之法,有轻有重、有厚有薄、有枯有湿、有生动之妙。纸与粉相映成趣、温和明快,粉因笔风雅宜人,富丽高雅。其用粉之道,可称为绝技。张书旂先生以其特异之处,形成其独特的绘画特色,卓然成家。诚如方增先先生在《张书旂百鸽图》一书序文中说的:“张氏(书旂)的写生花鸟画,获得了很高的成就,在近代花鸟画史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有人说水墨花鸟写生的圣手第一代是任伯年,第二代则无疑应属张书旂。”

  (二)

  历史是如此巧合,也是如此公正。

  1940年,在世界法西斯的侵略压迫下,同时有两件“和平鸽”题材的作品面世。一件是张书旂在重庆完成的《百鸽图》,张书旂以鸽子象征幸福、和平,称为“世界和平的信使”。另一件是毕加索在巴黎受邻居老大爷所托描绘了一只被德军枪杀的白鸽“萧莱士”,毕加索以白鸽象征和平,荣称“世界和平战士”。在艺术的世界里,没有国界、没有战争,只有阳光、和平与快乐。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正式参战。罗斯福连续第三次当选美国总统,在国际上传为盛事。为争取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争取实现世界和平,在举行罗斯福总统就职盛典的时候,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同盟国都派出友好代表团赴美祝贺。张书旂的《百鸽图》就是在这样的国际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当时,张书旂先生是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在抗战时期“大后方”思潮的影响下,也在文化界多位朋友的促请下,他创作了这幅作品,并赠送美国罗斯福总统以示祝贺。《百鸽图》被称为第一幅进入白宫的中国画,是中国艺术家以艺术的方式维护正义与和平、反对邪恶与战争的体现,它在加强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和争取世界和平,增进中美联系和友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百鸽图》现藏美国罗斯福总统图书博物馆。今年2月,为筹办张书旂作品展借展《百鸽图》,我有幸在藏馆中得以拜读。时隔70余年,画面依然完整无损,可见作品备受保管者弥足珍惜,深感欣慰。

  据美国国家档案署泰瑞女士介绍,《百鸽图》的出借是美国国家文献馆藏档案首次来到中国。《百鸽图》借展成功,才得以使其在这次杭州的“张书旂作品展”和重庆的“张书旂中国画艺术及其传承作品展览”中展出。白鸽纷飞,历史沧桑,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画作上洋溢的郁勃生气和满腔希望。在新时期的境遇中,面对张书旂先生如此气势恢宏、充满寓意的巨制,更增添了我们对和谐生活、美好前景的无比信心。

  徐悲鸿曾评价张书旂“画鸽应属古今第一”。《百鸽图》是张书旂先生擅长用粉、精于花卉翎毛的经典之作,他也因为《百鸽图》赴美成就其传奇而辉煌的艺术人生。

  (三)

  犹如他的花鸟画,张书旂先生丰神俊朗,风度翩翩,加之他成名甚早,用现在的话说,完全是中国美术界的“偶像人物”。可惜天妒英才,他57岁因患病逝世,令人痛惜。但是张书旂先生的一生,有多方面值得令人关注:以文化艺术使者的身份,推进了中美两国的了解和友谊;积极推动中国画在美国的艺术普及,是真正把中国画带到美国的第一人;毕生致力于报效祖国,为民族艺术的国际化鞠躬尽瘁。张书旂的艺术人生极富传奇色彩,他的艺术活动对近现代中国的美术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乃至对于国家、民族的利益都有着重要的贡献。

  1941年,张书旂先生应邀访美,这是他第一次赴美。在他到美国之后的5年中,张书旂不断地在美国主要的博物馆举办展览,并对公众作画示范,以促进中美之间的理解和友谊,为中国文化在美国及西方国家的推广和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当时,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对中国传统艺术是非常陌生的,他们看不懂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实质。在他们看来,张书旂的作品是属于传统中国画的范畴,由于他的绘画融汇了西方人的审美情趣,使之得到了普遍的接受。美国的许多人认为“正是张书旂把中国画带到了美国”。

  张书旂先生在美国的艺术活动是卓有成效的。他的作品在美国各大城市展出,并在诸多博物馆、美术馆举办个展。这使他较早地意识并融入到现代美术体系中去,这对他的绘画创作帮助很大,同时也让更多的美国人民了解他的绘画艺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张书旂创立画室讲学,在美国大学讲课,也在洛杉矶、芝加哥和华盛顿特区等地公开演讲,讲述中国美术史、中国画精神和中国花鸟画技法。张书旂的艺术活动引起了社会大众和专业评论的广泛关注,特别是他的“对众演示”极大地激起民众对中国画的兴趣,受到了热忱欢迎。张书旂在展览、讲学期间,时常现场作画示范,既突破了中国画的传统创作习惯,又拉近了与观众交流的距离,在现场观赏神奇的毛笔创造出神奇的画卷,令人如痴如醉,叹为观止。有人赞赏他是“世界上最快速的水彩画艺术家之一”、“中国杰出的美术大师”。张书旂先生的艺术追求是革新、开拓,寻求传统中国画传承活力,创新和发展中国画鲜明的民族风格。

  我们可以想象,张书旂独自在国外生活、创作、讲学,会遇到多少艰辛困苦,尤其是国家和人民正在遭受浩劫,让他心急如焚。但是他所怀抱的那颗报效祖国之心从来没有消沉过,宣传中国文化艺术不遗余力。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民也通过他的艺术活动,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历史和中国社会的现状,争取了更广大的同情和支持,为中国获得更有利的国际政治舆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他还积极作画售卖,把卖画所得寄回国内,支援抗战。1947年1月,张书旂从海外归来,受到上海文艺界的热烈欢迎。但是,当时的内战形势让他难以忍受,决然于1949年2月第二次远赴美国。后闻新中国成立,欣喜若狂,急欲归国襄助祖国建设,终因身患疾病未能如愿。1957年8月18日,张书旂先生在美国旧金山去世,噩耗传来,举世惋惜。他在临终前给国内亲友的书信中自述“兄死无惜,唯祖国新兴气象不能一睹。”“解放了的祖国繁荣旺盛,未能一睹,遗憾未穷。”“所耿耿者祖国前途无限光明,日臻富强,恐难目睹,又未能为人民祖国尽一分力量,未免死得太早耳。”这些都表现出他爱国的拳拳之心。张书旂先生的精神鼓舞了后辈遵循他的足迹不断开拓,他在美国的一子张少书先生是斯坦福大学历史系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专家,另一子张美生先生从事生物研究和教学,还有更多的人从他的艺术和精神中汲取养分和动力,在更广阔的领域为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协作、和谐共处,不断增添新的活力。这也可谓是张书旂先生传奇人生的一种延续吧。

  (四)

  2011年10月,我们通过美国旧金山硅谷艺术中心舒建华馆长与家属取得了联系,并获悉张书旂先生家属有意将部分张书旂作品捐赠浙江。今年2月,我与同事一行4人赴美国旧金山湾区圣塔克拉拉市硅谷亚洲艺术中心,参加“张书旂艺术在加州”展览演讲会暨张书旂作品捐赠仪式,接受张书旂先生家属张少书及夫人Victoria Sandin,张美生及夫人Sharon向浙江美术馆捐赠张书旂作品35件、创作手稿16件。这是浙江美术馆第一次在国外接受已故艺术家的作品捐赠。

  张书旂先生对祖国魂牵梦绕,对故乡情深意重。他的美国华人朋友侯北人先生回忆道:“书旂先生他热爱同道,为人谦善,终身为宣扬中国绘画艺术,在海外孤身奋斗,在对中国艺术的发扬上作出许许多多的贡献,使我们万分敬佩和尊敬。在他和我的交谈中,他无时不怀念祖国,无时不怀念江南,无时不怀念中国的山山水水。”这批张书旂先生宝贵的艺术财富永远留在故乡浙江,世世代代为人民群众所享用,一定是他所怀有的夙愿。浙江美术馆也将收藏珍惜这批艺术精品,并积极应用于展览、研究、教学和宣传等方面,使之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为展示和宣传张书旂先生的艺术成就,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至深情怀,浙江美术馆、浦江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张书旂作品展”,这是至今为止规模最大、展示作品最多的张书旂作品展览。展览的举办得到了浙江省文化厅、杭州海关等单位和张书旂亲属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张书旂纪念馆、浦江美术馆、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华冈博物馆、美国罗斯福总统图书博物馆等张书旂作品收藏单位和同仁的鼎力合作。在此,我们表示衷心感谢。

  为配合“张书旂艺术作品展”,我们结集出版《张书旂作品集》以表达对张书旂先生的纪念和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心支持浙江文化艺术事业人士的谢忱。

  “云海茫茫,问故人何处?空留音容。金门桥畔,无边雨雾,遥望西泠湖山。”我们相信,张书旂先生的艺术精神、文化情操和爱国情怀,必将在新时期下得到继承和弘扬。

  是为序。

  2012年5月29日


美术报 画家 00028 西泠湖山一画杰 2012-06-02 美术报2012-06-0200010;美术报2012-06-0200011;美术报2012-06-0200012;2464225 2 2012年06月0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