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78版:书家

文章导航

“守望西泠”

陈振濂西泠印社
社史研究
书法展·弁言

  一直有一个心愿,希望能为西泠印社的社会文化推广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我从2002年到西泠印社任副社长,2003年百年社庆后兼任秘书长,开始主持西泠印社社团的日常工作,至今已满十年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在西泠印社工作的这十个寒暑,工作做了不少,但我以为具体的工作业绩,本身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不值得多说什么。但百年西泠先贤名士的风范气骨以及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毅力,却在我的心中汇聚起一幅“百年生聚,百年教训”的波澜壮阔的宏伟画卷。我的西泠十年,最根本的一条原则,就是树品牌、讲奉献、扬正气。并且,作为一个具体事务工作的执行者,我还希望我自己能成为一个“社史研究专家”。

  目前已有的50多万字的社史研究论文,即是这一目标的具体实践成果。2011 年初,因西泠印社社务需要,我几度往返于余杭超山,余杭区领导与良渚博物院方面建议我,在秋季到余杭办一个个人书法展。最初是希望把我2009年在中国美术馆主办的“意义追寻”大展直接移过来。但有半年时间筹备,我又觉得应该有一些新的主题,而不是简单享用已有成果。余杭超山有吴昌硕墓,有国际水平的“超山梅花节”,与西泠印社有很深的渊源。于是与有关方面商定,以百年社史为主线,以我这样一个既在西泠印社工作,又是西泠印社后来人的视角,为西泠百年做一个研究性展览。鉴于2011年是西泠印社108周年纪念,遂定作品为108件。早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意义追寻”大展时,许多老一辈专家如李学勤、沈鹏等,尤其是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均明确认为这是一种“研究型创作”、“研究型展览”模式。

  而我自己从2011年开始,也花大力气对新倡导的“阅读书法”进行了反复论证,强调书法的“文字”、“文辞”、“文献”、“文史”、“文化”的意义,写出了五篇相关论文,分别发表于《中国书法》、《文艺研究》和全国书学研讨会。以这些“与时俱进”的观念作为背景,来看这次以西泠印社社史为主题的展览,说它是“研究型创作”、“阅读书法”、“文化式展览”,应该不为过言。此次展览中的每一件作品,都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和充分的文献价值,都有我这个当下“在场”的书法家“此事”、“此地”、“此时”、“此人”的鲜明特征。它不是对印社社史文献的简单抄录,它是带着鲜明的我的观察、提取、阐释、考订、理解的特定视角,并且记录着我的思考与撰述风格的。鉴于“阅读书法”的新观念的倡导,在本次展览中,每件书法作品都包含了一个资料组共三项内容:(一)书法艺术作品(原则上文字自撰);(二)释文(便于观众解读了解);(三)配套图像资料(包括老照片、拓片、印蜕等等)。以求通过书法艺术作品,对百年社史作纵深的历史展开,从而使这108件作品,成为今天我们了解西泠印社的一个新的、有时代标识的史料群——从艺术欣赏到历史感悟。这正是在今天倡导“阅读书法”的时代涵义之所在。

  古人的经典书法本来就有这样的综合功能,今天我们所付出的努力,其实只是恢复古代经典原有的这些功能而已。但由于这些功能作为传统丧失久矣,于是它就有了“创新”的含义。作为一个西泠印社的后辈,推介弘扬、宣传西泠印社精神,本是责无旁贷的工作职责。谨以此一努力成果,奉献于浩瀚博大的百年社史与学识渊博、意志坚定的印社前辈。高山仰止,对我而言,他们永远是我心中的“神”,是我坚守信念、奋勇精进的精神支柱。

  陈振濂

  2011年8月于杭州孤山


美术报 书家 00078 “守望西泠” 2012-06-02 2442705 2 2012年06月0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