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美育

致青春:
名家的校园印迹(10)

  致青春:

  名家的校园印迹(10)

  ■实习生 李晓晓

  当历史的车轮滚动到1966年,掀起的是一片红色的尘埃,这一年对中国来说是非常特殊的。至此,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开始,美术界开始彻底清洗“反动学术权威”,美术院校与美术界人士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境况。

  沈尧伊(1943—)是自“文革”始一直活跃于画坛的颇有影响的实力派画家;一个忠诚、坚定、痴迷的“红色”革命主旋律画家。1966年的8月18日,在毛泽东第一次接见了红卫兵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师生成立了非派系的版画战斗组,创作了一批表现红卫兵的版画作品,一共十几幅,后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刚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的沈尧伊创作的木刻版画《跟随毛主席在大风大浪中前进》也在其中。这幅作品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经新华印刷厂印刷后大量发行,在新华书店出售后,又在报纸上发表。该画的毛主席侧面图像后来又被作为单独的美术作品发表,成为“文革”时期发表次数最多的毛主席侧面图像。

  随着“文革”的推进,红色烈火在美术界越燃越烈。1967年,中央美术学院装饰绘画系学生王为政(1944—)根据当时引起不小震动的“炮打司令部”题材,创作出了国画《炮打司令部》。该画用一张半丈二匹宣纸画成,高1丈2尺,宽9尺。画面采用中国传统的水墨技法完成,画中的毛泽东同志半身、半侧面,一手抚案,一手执笔,面部表情威严。画面右上方是毛泽东手书“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毛泽东”,该画发表于1967年11月《红画兵》联合版(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红画兵》第11期,北京画院《红画兵》第6期),后多次被引用。

  经历过“文革”的人们应该对刘春华(1944—)《毛主席去安源》这幅油画作品非常熟悉,从1968年5月12日《北京工人报》刊载出这幅画,到1970年12月的短短两年多时间里,此画印刷量竟达194,170,000张。

  关于这幅画的创作过程,刘春华在文章《歌颂伟大领袖毛主席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时说道:“我们广泛地搜集了毛主席青年时代的文章和诗词,以及有关毛主席革命活动的回忆录和安源的有关历史资料,反复进行学习和讨论”,“在创作过程中,我们感到最困难和最重要的是如何刻画毛主席的面部表情。我们找到了仅能找到的几张毛主席青年时代的照片,一遍一遍地临摹,努力记下毛主席青年时代的年龄特征和形象特征”。学工艺美术出身的刘春华,过去并没有学过油画,重重困难给这幅作品增加了传奇色彩。

  这幅油画中,毛泽东处于画面的中心,身着长袍,手拿油纸伞,微风拂面,长衫飘动。用强烈的透视构图表现出毛泽东翻山越岭去安源的形象。尽管1968年5月12日的《北京工人报》刊载了这幅作品,但由于是黑白版,并没有产生很大影响。后经《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以及《红旗》杂志以“彩色单页”隆重发表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各大报刊纷纷撰文,对其盛赞。


美术报 美育 00020 致青春:
名家的校园印迹(10)
2014-07-26 美术报2014-07-2600011;3556074 2 2014年07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