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48版:艺事

丝绸之路·汉唐精神与中国国家美术发展战略

  周晓陆(南京大学教授):美术史就是交流史

  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造型特点总结出艺术交流是双向的,在汉唐雕刻中分析出汉代艺术的标志无疑是受到罗马石刻的影响,已经找到了汉画像石的标志性的边栏。我们曾经改造过希腊、罗马艺术,改造过佛教艺术,我们其实应该大胆地拥抱现代西方的艺术,我们的民族性放在什么位置上呢?就是我们平等地和世界各个民族待在一起,这样平等地对待世界的民族,也使世界的民族同样平等地对待我们中华民族。交流给艺术以生命。

  安特·格里博达(美国学者):汉唐时期的意义及其时间距离的阅读

  汉唐两代通过意识及其先后对中国社会结构带来的活力而在中国文明史进程中先后发挥了主导性作用。汉唐两个王朝先后在中国历史上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表现出的思想和活力,对一个统一地域的归属感,以及在对中国以及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等方面作用不凡,仅仅是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两项,就足以证明中国对人类历史的贡献是多么重要!改变了世界文明的走向。

  牛克诚(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妍——晋唐审美的一个考察

  本文通过文献梳理,探究“妍”的语义内涵及其与晋唐审美之关系。指出,在晋唐时期,妍从最初“美女”、“女色”的女人本义,向花卉、禽鸟、景色、季节等语域扩展,向美的容貌、姿态、风度、形状、色彩乃至声音、语言等语义全面展开,并进入书法、绘画品评体系。同时探讨“妍”与“质”、“焕烂”等的语义关系,以及“妍”作为审美范畴的可能性。

  王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

  西方的写意精神是由外向内的模仿本性,东方的写意精神是由内向外的表现本性。写意精神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而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写意精神与西方传统艺术的写实观念分野的关键。中国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写意精神的终极目标,是达到人与自然完美融合的精神自由境界。

  曾肃良(台湾师范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简朴之美与静极之动——探索汉代美学思想与视觉艺术表现

  从汉代思想潮流的基础上剖析汉代艺术表现的潮流、意义与趋势,并进而论述其美学风格与价值对于后世中国美学与艺术表现的影响。整体而言,汉代美术的视觉艺术,包括绘画、雕塑与工艺美术的表现,在形式上,似乎遵循着一种简约朴素的原则,而在内涵上往往隐藏着一种宁静、优雅而空灵的气质。文章拟从汉代视觉艺术,包括绘画、漆器、雕塑、画像砖、陶瓷等作品做为例证,从汉代思想潮流的基础上剖析汉代艺术表现的源流、意义与趋势,并进而论述其美学风格与价值和对于后世中国美学与艺术表现的影响。

  顾平(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汉代美术中的伦理精神及其典范意义

  汉代统治者极力强调“以孝治天下”,将孝看作是维护社会等级关系以及社会统治秩序稳定的伦理精神基础。因此,催化了汉代厚葬之风。现在可见到的汉代美术,基本是汉代厚葬之风的产物,其中蕴含了浓郁的伦理精神,具体表现为对“孝”伦理的遵奉、“事死如事生”的现世精神以及“天人合一”的宇宙精神。汉代美术中的伦理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典美术传统的形成,对后世艺术发展起到重要典范意义。

  丁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历史照片与中国当代艺术

  以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和陈坚的《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五年九月九日九时》两幅作品为例,探索摄影对绘画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对一组照片历史的还原,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生活就是艺术,通过照片还原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艺术,艺术就是创作,并借此探讨中国当代艺术。

  比埃塔(德国路德维希美术馆馆长):汉唐时期空间概念的差异

  汉代时期的壁画和雕塑极大地反映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通常情况下,当绘画和雕塑两者具有指代关系的时候,它们之间存在着很深的关联性。在敦煌洞穴里的雕塑呈现出的特殊的图案排列,指代了佛教中独特的艺术和精神概念。在唐代时期,这一概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发展出一种令人难忘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不仅表现在艺术面貌的变化,同时也表现在对空间的思考之上。于是,在此便可以考证其他文化对于这种变化的影响。古希腊和古罗马,以及中世纪艺术的概念将会作为解释和对比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的方法。

  张建林(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西北大学兼职教授):唐陵陵园石刻藩酋像概说

  蕃酋像是唐陵石像中比较特殊的一些,从上个世纪初日本学者、欧美学者进行调查,也对蕃酋像注意过,在他们的一些著作里面有照片来反映,从50年代以后先后有很多学者进行过调查,但是调查主要目标还是神道上排列的石刻,对蕃酋像发现的不多。

  唐陵设立蕃酋像的意义,以前有各种说法,有的是说参加已故皇帝葬仪的说法,还有被征服的少数名族首领说。我们按照自古被遵奉的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唐代帝陵的设计,理念体现出仿照长安城或宫城的意识已成为学界共识,用这种蕃酋像来象征皇帝在生前的威仪。蕃酋像石刻是唐代帝陵陵园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延续至唐末,并影响后代的帝陵石刻制度,甚至对朝鲜半岛的新罗人也有影响。

  高秀清(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中国汉唐时代“书写”活动之我观

  “书写”是人类遵循实践规律的、追求功利目的的一种活动。中国古代的文字书写活动对国家和民族的统一,社会的有效管理,华夏民族社会生活的文明与进步,民族文化的累积与文化传统的形成,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大汉王朝和唐帝国是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发展阶段,都是属于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时代。中国书法作为汉字的书写,从一诞生就负载着知识记录、信息传播、思想交流、情感表达、学术研究、诗文写作等方方面面发挥巨大的功能,对华夏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郑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郑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博士):邈真之辨:从祭祀到记功

  试图界定唐五代时期敦煌地区邈真的性质与特点,阐释在彼时特定时空下,这一图像内含的礼仪功能是如何由祭祀性的祖先图像,转化为纪功性的生者真仪,并追溯邈真图像产生背景所反映的沙洲乃至河西地区民众的民族文化心态如何受到中原地区“礼仪-样式”影响,以及如何与石窟内的佛教尊像、经变画、供养人像构成一个完整的仪式空间。

  韦宾(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明清别集画学文献类聚》的编纂及相关问题

  今年初出版的《明清别集画学文献类聚》,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画学文献集成与辑佚,也是陕西学者近年来对美术界的一项重要贡献。《明清别集画学文献类聚》裒辑了散佚于四库群籍3400余种明清别集中的画学文献4.26万余页,并按序、记、诗、赞、书等文体分类,并全文收入47种画家别集。全套书的整理历时7年,分10大类共57册,对于美术史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美术报 艺事 00048 丝绸之路·汉唐精神与中国国家美术发展战略 2014-07-26 美术报2014-07-2600016 2 2014年07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