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64版:赏析

文章导航

宫殿里的教堂

巴塞罗那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

  在世人的印象中,巴塞罗那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它是西班牙第二大城市,地中海最大的港口,世界闻名的时尚之都,它甚至要比马德里还要知名,也更重要。然而,令人难以想到的是,巴塞罗那也是一座具有古老文化的历史名城,车行市区,时时能见到的是古罗马城墙、哥特区的建筑以及巴洛克风格的宫殿,在它的地层下,深蕴着无数的积淀。它就如一块彩色拼镶的马赛克图,由希腊、迦太基、罗马、西哥特和巴洛克所组成。也无异是一块多层的夹心蛋糕。

  巴塞罗那非常特异的一点,就是它是隶属于西班牙王国的加泰罗尼亚的自治区,因为它在2000多年前曾是迦太基王国的一部分。著名将领汉尼拔的父亲哈米尔卡·巴卡创建了它,汉尼拔曾从这一根据地出发,率兵翻越阿尔卑斯山,深入罗马帝国的腹地,给他们以重创。尽管最终迦太基被罗马击败而亡国,但迦太基的名称和文化却是被他们执拗地留存了下来,并被转译成为这一地区的名称:加泰罗尼亚。

  巴塞罗那的博物馆也很特别,它的全称是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以一个地区的城市却拥有国家的头衔,而且是地区在前、国家在后,这显示了它的非常地位。

  我算是在世界上看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但像加泰罗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这样规模、这样气派的博物馆还很少见。西班牙是巴洛克艺术的故乡,境内有无数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物,眼前的这座在它们的中间也算得是上乘的。它雄踞于摩特居斯山上,俯瞰着密集繁华的街道和宽阔奢华的西班牙广场,这座山驰名于世界,是因为它的山上筑有伊比里亚人的城堡,建过罗马人的神庙,存有犹太人的坟墓,更重要的是,1992年的奥运会会址就在此山上,因此也有人把它翻译成“魔力之山”。这座山上的博物馆群集,有军事博物馆、植物园、展览馆,甚至还有一座西班牙王室来此下榻的行宫。但最显赫的位置则是这座巴洛克风格的博物馆。它沿山坡层层而上,既排列有高大的罗马式立柱,也有多组巨大的喷泉,还有文艺复兴风格的雕塑和花圃,规模极其庞大,展示了巴洛克的豪华和奢侈,正由于它的特殊地位,因此也被命名为西班牙宫。

  令人诧异的是,这座外表是巴洛克风格的宫殿,然而进入里面之后,却是具有多元的风格。在它巨大的穹顶之下,是一个可以容纳4000多人的椭圆形共享空间,四周的座位沿壁层层而上,如同古希腊的椭圆形剧场,俯瞰着当中的表演区,大厅的正中下垂着一架极其巨大的管风琴,有1万多根管子。馆内的各处气派而堂皇,穹顶部都绘有壁画,名贵石材雕成的双立柱,宽大的巴洛克风格楼梯,豪华的吊灯,沿着大厅的四周,就是分布的展厅。博物馆门厅里装饰有米罗创作的巨大的彩釉砖壁画,这里既可以供艺术家来展示,也可以供演讲之用,还可以作为音乐厅,或者作为宗教仪式的用途。整座宫殿虽是古典的巴洛克风格,然而内部却是一色的洁白,具有现代感,虽然富丽堂皇,然而绝不沉重压抑、黑暗憋闷,这也显示了西班牙的特点:它虽是王国,然而却是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既古典又时尚、既多元又统一。

  刚进入这些现代装饰风格的展室,立刻感到莫名的惊诧:一下子,仿佛整个中世纪都被压缩在这一空间里,整个的基督教世界都一起集中到这里来了。庞大的穹顶下,居然陈设着无数的神像绘画、湿壁画、壁画、装饰画,以及浮雕、雕塑、神龛、法物法器和装饰物,各种基督像、圣母像、天使像、僧侣像以及世俗人等都赫然在壁,使人恍如时光倒退,空中乐曲声响起,进入了一道庄严的宗教历史长廊。

  细细看去,发现它们竟然都是中世纪的宗教美术作品,时间跨度上溯9世纪,下到12世纪,这正是罗马和拜占庭帝国统治的时期,也是宗教最为浓厚的时期。它们原是存在于各种教堂里的美术作品,既有被供奉的神明之像,也有用来讲述《圣经》故事的图画,还有一些是讲述宗教故事和历史的画面,有的是布置教堂环境用的装饰品和壁画,甚至有的就是教堂建筑上的梁楣或拱顶,但上面或是有浮雕或是有绘画,很是精彩。它们原来分散于西班牙各地的大小教堂之中。由于西班牙特殊的宗教地位,所以这种教堂的分布非常广泛。由于后来的宗教战争,西班牙的南部被伊斯兰教占领了800多年,这些教堂被当成是异教徒的建筑而拆毁,被改成清真寺,或是挪作他用,教堂被废弃,然而这些壁画却还残存着。后来有人把这些被废弃教堂中残存的美术作品收集起来,集中到这座新建的艺术宫殿里,再用全新的技术,按原样进行恢复、修复,使它们重现了昔日的光彩,使这里成了一座集中世纪宗教壁画大全的艺术之宫,也使得这里成了一座宫殿里的教堂。

  展厅里的这些美术品并不完全是以平面的方式来展示,有的是按照教堂里原来的样子来陈设着,恢复了原有的神龛形式。有很多还恢复了原有的半弧形壁龛的形式,把移来的圣像放置进去。有的还恢复了教堂内部的建筑,把原先分布在拱梁上、门楣上、天穹上、扶肋上、柱子上和墙上的那些壁画部分复原,贴饰在墙上,使观众进入之后,一栋栋、一进进、一间间,恍入其境,仰头观赏着这些中世纪时的精品,使人惊讶原来古人就是这样来装饰他们的教堂的!

  那一时期油画还没有出现,那些圣像都是用蛋彩、重彩颜料或者是油漆来画成的,或是画在布上,或是画在木板上,有的就直接画在泥灰的墙上。画在布上和木板上的是可以移动的圣像,也即独幅画,它们平时被作为偶像来供奉,在信徒们进行节礼巡游的时候,可以被取下,放在架子上抬着走。画在泥灰墙上的则是湿壁画,画匠要趁着泥灰刚粉刷上去,将干未干之时一气呵成画上,等颜料和石灰胶结,产生化学变化,最后定形而不至脱落。因为受材料和时间的限制,这时的壁画就不可能像后来的油画那样细致,那样可以反复修改、反复堆涂,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它们大都是以线条勾勒,填以重彩,然后再在结构上略加渲染,略具立体的坡面而已,和后来的油画效果完全两样。这些画上的线条运用得很多,组合相当丰富,有的就成为画面的重要构成,除了黑白之外,还加用其他的颜色,如红、白、肉色等来相衬托。而且在形式处理上也是多种多样,有线条形成的疏密关系,也有利用块面加线条来形成的黑白关系,人物的造型并不是写实,而是带有装饰性和变形的,和我们后来看到的宗教画完全两样。

  我很欣赏一幅画面单纯、造型简朴的壁画,画着基督遇难故事的长长连环画。画面上的基督是一位相貌英俊的青年,正抱着一个沉重的十字架在勉力行走,旁边是押送他的罗马士兵,有的在挥鞭打他,白晰的皮肤上全是红色的血痕。人物以粗细有别的线条来画出,平面填彩,不作渲染,稚拙而生动。最后是基督去世的场面,他宁静地平躺着,身后是几位默哀的门徒以及哭泣着的圣母,构图竟与印度佛佗涅槃的场面相类似,东西方的表达形式竟然如此的异曲同工,令人匪夷所思!

  这些壁画的产生年代相当于我国的唐宋,有很多已经斑驳脱落,颜色灰黯,或有残破了,然而当它们一经修复,在这所现代化的艺术殿堂里展出的时候,却是带给观众一种古意盎然、典雅脱俗的感觉,会觉得时光恍然倒退、宛然进入了中世纪时的宗教境界。

  一般的教材都告诉我们说欧洲的绘画作品都是注重严格的写生,以立体光影的再现为主,而线条似乎从来就是从属于东方的艺术表现手法,或者就是中国所专有的一门艺术。但如果能够广泛地了解西方的艺术,就会发现,非也。不仅在古希腊时期就出现了那些以精美的线条来表现的陶瓶画,即使在后来的基督文化时期,也有着那些以线条和单面平涂为主的绘画,也有种种装饰情趣的风格,它们和某些东方的艺术有着若干的近似,这是东西方两个世界互相叩击问候的结果。


美术报 赏析 00064 宫殿里的教堂 2014-07-26 3558570 2 2014年07月2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