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美育

专业型和研究型学位都要强调艺术性与学术性

  全国的艺术硕士美术指导教师优秀作品巡展活动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展览,另一部分是研讨会。这次巡展,历时两年半,主要在我国专业和综合性艺术学院巡回,总共16站,最后一站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2008年,曾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全国首届艺术硕士毕业生优秀作品展,向社会展示该学位的初次教学成果,此次教师优秀作品巡展与之回应,全面检验我国各培养院校导师的美术创作水平,推进艺术专业学位的建设。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设置业已10年,艺术学科从原先错误归属的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自成我国第13个学科门类也已5年,然而,人们对艺术学科评价体系和学位制度依然颇多迷茫与误解,例如,人们总以为艺术硕士低于所谓的“学术型”硕士学位。为了消除误解,加深对艺术学科性质的理解,每一巡展站都会根据在地院校的情况设置一个研讨会论题,一方面讨论关涉美术教育的普遍问题,另一方面探讨在展院校的办学特色。

  正确对待

  两种学位制度

  艺术学科的当务之急是建立符合艺术教育特性的评价体系。艺术院校是创作、研究、教学三位一体的高等教育机构。按其性质,有两种类型的学位,一种是专业型学位,另一种是研究型学位。研究型学位在我国通常冠以“学术型”,它注重理论研究,主要任务是写作,史论系研究生属于攻读这一学位类型者。而从事艺术创作实践者应攻读的则是艺术硕士这一专业型学位。这两个学位只是研究取向和表现媒介不同,并无价值区别。专业创作本身就是对艺术史和理论理解的体现,隐含着思想。一件伟大的美术创作跟一部伟大的学术著作价值对等,无高低之别。艺术硕士的教育并非是轻视学术,恰恰相反,是要依据创作自律强化其思想性和学术性。艺术硕士的终极目的是要培养有思想的创作者,这跟学术型学位没有冲突。

  专业学位是艺术学科的主体学位,因此,摆正对这个学位的理解至关重要。迄今为止,仍有某些院校分不清专业型和研究型学位的性质,对专业学位教育仍旧采用“学术型”模式,要求艺术硕士写跟其创作无关的论文。

  摆正艺术创作

  与学术成果的评估关系

  艺术硕士答辩形式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按要求所规定的作品展览,二是5000字左右的论文,该文必须是对该生创作问题的理论性阐释。艺术硕士的论文是不允许盲审的,因为其主体是创作,换言之,即以艺术的媒介表达其研究成果,而论文是对前者的思想说明。这样写出来的文字直面创作实践问题,水分少,言之有物,这非但没有放弃学术性,反而是根据艺术教育的创作特性,强化了创作与学术的有机结合,从而显现真正的学术性。大家不要误解,我强调艺术的专业重要性时,决无意忽略学术的重要性。这两种取向的不同只在于以不同的媒介和不同的方式体现学术性。在人类文明中,表达思想和学术性的不仅止于语词,各艺术类型皆以其独特的方式表现了文字语言无法捕获的人类情感和思想,丰富了我们对世界和自身的学术理解。同样,从事学术研究,也不能忽视艺术性,真正伟大的学术成果本身也是艺术作品。

  艺术院校培养创作和理论研究人才,但必须承认,前者是主体。后者也可在综合性大学培养。我一直强调,专业艺术院校的特点是集创作、研究、教学为一体,而其研究与教学必须最终落实在创作上才能推进。

  我国艺术院校的发展面临两个相关的问题,亟待厘清。首先是必须建立符合艺术教育性质的合理评价体系,摆正艺术创作与学术成果的评估关系;其次是正确对待两种学位制度,建立切合各自特性的教学模式和评估标准。

  我策划这次巡展的主要目的就在于促进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以往的不合理评价体系还造成了全国艺术院校趋于同质化的倾向,这次展览旨在直观地呈现各院校因历史和地域资源所铸就的鲜明、独特的基因,并通过设置相关的议题,以助更清醒地认识各院校的自身性格,找准不足之处,加强自身办学特色。

  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必须以合理的艺术学位制度和艺术评价体系的建置为前提,希望我们的巡展和各站研讨会能对之起推动作用,使我国艺术教育的艺术性与学术性得以健康熔铸。

  (作者为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美术设计分委员会召集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院长)


美术报 美育 00014 专业型和研究型学位都要强调艺术性与学术性 2017-04-22 13031154 2 2017年04月2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