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谢家道老师
■刘麦收(乌鲁木齐)
回想往事历历在目,如电影般在我脑海浮现。1988年春节刚过不久,我和战友冯晓鸿(一起在军区八一剧场工作)一同到新疆画院谢家道先生家里拜访。先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这也是我首次近距离长时间地接触谢家道先生。我是学习山水画的,当时对谢家道先生非常仰慕和崇拜,此次拜访就是想亲眼看看先生作画的全过程,但我也知道有些画家通常不当着别人的面做范画,却不想先生欣然答应了我们的请求。他拿出一张四尺的红星牌宣纸裁了三分之一,当场为我们示范,边画还边对我俩讲解他的创作体会。先生掌控毛笔的能力极强,传统笔墨的运用炉火纯青,每一笔都十分精准,没有丝毫废笔,笔墨熟练,特别是画面中的留白异常讲究,不到一个小时,一幅描绘美丽天山云岭连绵的作品呈现在我们面前,作品内容意境深远,画面气象万千。与先生告别时,他为了勉励我今后能够好好学画,坚持把这幅作品送给了我,并且为我题写了落款,真让我激动不已。直到今天,这幅作品还一直挂在我的家里。先生待人是那么地真诚善良,淳朴谦和,不求回报,从他的真诚中我看到了老艺术家对青年学者的关心和期望,先生这种高度负责的态度和高尚品德,一直深深地影响和鼓舞着我。
2004年夏天,谢家道先生的子女们在乌鲁木齐市中泉广场六楼(当时的乌鲁木齐市美术馆),为他举办了一个回顾展,这个展览是展出他的作品最多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我陪同北京画院的老画家张仁芝老师观看了这个展览。当时,张老师赞不绝口地说:画得好!这些作品没有宣传出去,也没有被更多的人认知,他劝导我:“不要舍近求远,再到处盲目拜师求学,身边就有这么优秀的画家要好好学习他的作品”。张老师的一番话让我顿悟,也坚定我一直沿着谢家道先生的绘画道路学习探索,至今从未间断。
谢家道先生1965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今天的中国美术学院),“西陲画痴”是谢家道先生的笔名,正是他对绘画的这种“痴”和后来的勤奋,才成就了他今天的辉煌。
先生师承名门,大学期间受教于潘天寿、陆俨少等当代名家,尤其是受陆俨少的影响,得益甚多。从他的作品和题款中,可以看出,他研习山水画是从传统入手,认真学习了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技法,大量临摹了古人的山水画名作,得古人之精髓,而且还抽出一定的时间练习书法,中国画的基本功扎实厚重。
他在新疆生活工作近30年,深爱着新疆这片神奇的热土,天山雪峰、草原牧场、丝绸古道、沙漠湖泊等等都是他表现的题材。长期以来,他坚持深入生活实地写生,常常带着干馕、行装和画具,跋山涉水,走遍天山南北,向大自然寻觅西部风景的真谛,他不畏艰难险阻,也从未停止脚步。
谢家道先生也真正做到了“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笔墨当随时代的创作理念。他从陆俨少先生那里传承了中国山水画的精华,经过他多年研究和探索,以及他长期坚持深入天山南北的大量写生,逐渐形成了表现大西北风光的独特画风,他开拓了传统技法与新语言转换的先河,填补了表现新疆地域、地貌特征风格山水画的空白。
在有限的生命岁月里,先生以惊人的绘画热情创作出了大量高水平的精品画作,特别是中国山水画不容易表现的题材,如坎尔井、古城断垣、帕米尔石头城、龟兹遗址、戈壁红柳、天池、克孜尔千佛洞、墓士塔格峰等他都大胆尝试,在他的画面上,不仅升华了自然之美,更蕴含着画家对自然与艺术,人文与历史自然融合的思想内涵。他表现天山、昆仑山和阿尔泰山的作品大气磅礴,有震撼灵魂的力量,他给后来学者留下了大量宝贵财富,让人心生感慨和敬佩。
1980年之前,先生在博州工作,期间他影响并培养了一批山水画家,解兴禄、徐秉谦等在今天已很有成就的同志都得到过他的教诲。调到画院工作后,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向他求学和拜师的也越来越多。那个时代新疆的书画基本没有市场,大家一门心思都用在作画上,没有干扰和杂念,老师教学生是发自内心的真诚。他曾多次到学校、军营、机关和企业义务为书画爱好者讲课,以厚积薄发严谨的治学理念影响着大家。今天新疆美术事业的蓬勃发展,和谢家道先生所做出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谢家道先生生前大量写生,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遗憾的是没有做过一次大型展览,也没有出版一本像样的画册。他的大部分作品已散佚在民间,只能望洋兴叹。如今,收集谢家道先生的作品出版画册,我认为非常重要也很有必要,这对研究他的绘画技法和推广他的学术价值有重大意义,这也是我们对先生最深切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