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要闻

落刀无悔自在观——戚序

  4月底的重庆,气温反常地飙升到了33摄氏度,烈日炎炎。漫步在幽静的重庆大学校园内,除了没有蝉鸣,一切看起来和暑假别无二致。

  戚序的工作室就在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的办公楼内,推门进去,热浪扑面而来——室内并没有开空调。不大的工作室被简单地划分为两块区域,一侧是几张创作版画用的工作台,另一侧摆了几张朴素的沙发和折叠椅充当会客区,墙面四周挂满了作品。仅此而已,利落干脆。

  戚序正在为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的参展作品忙碌着,近两米长的木版横置在工作台上,创作刚进行到套色打墨的关键步骤。她招呼我进门,用纸杯给我泡了茶,转身又拿起了橡胶滚筒:“油墨干得快,我不好开空调,手上活也停不下来。”“咱们就这么聊吧!”戚序冲我抱歉地一笑,“你不介意吧?”

  当然不了。

  于是,采访就在汗水淋漓和拓印的“唰唰”声中开始了。

  这仅仅是7次套色中的一次。“今天上红色,你看我特意穿了一件红衣服,脏了也看不出来!”戚序抬手抹了把汗,指指自己身上的棉质上衣:“这真是个体力活儿!”我有心帮忙,却无从下手,马莲碾压的力度分寸,只有她自己才清楚。

  后来,我见她在微信里写到“这张画已经刻了上百万刀都是谦虚低调的说法,刻得手痛到快拿不住吃饭的筷子了”,方知套色版画的难度,远比我见到的更为复杂。

  这是一张以铜梁龙为背景创作的大尺幅木版画。铜梁龙是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种传统民俗舞蹈艺术形式,流传于重庆市铜梁区境内,表演时以铁水打金花,制造出“火龙”的效果,场面壮观。

  “我有一个心结。如果不把这件作品做出来,以后会觉得遗憾的。”上一次的全国美展,戚序就创作了一张《传承的记录》的套色版画,再现了铜梁龙的彩扎工艺流程,细致严谨。

  功夫在画外,从理论研究到图证研究,戚序与民间文艺的因缘,可以追溯到近40年前。1977年,从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后,被先后分配到四川开县文化馆、万县地区群众艺术馆工作。在那时,戚序主编了《中国民间文艺·万县卷》,绣花舞蹈唱歌,样样都要学。这段经历让她对民间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也为自己的艺术找到了创作来源。

  戚序回忆起那段经历,言语之间充满了感慨:“那时20来岁的小姑娘,谁也不愿意去偏远山区。有一位老先生跟我说,‘小戚,下乡去采风没什么不好的,你什么时候知道民间艺术好了,什么时候你就进步了。一个看不起自己文化的民族,就是愚蠢的民族。’你看,当时我们那一届8个学生,我是唯一还在做版画的。所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率真豪气的戚序自题“自在观主”,但面对版画,却尤为较真。“版画是一门非常理性的艺术,落刀无悔。”戚序这样跟我说。

  之前入选“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版画大作《中华营造法式——建构千秋》,戚序和团队创造性地运用“堆木拼版”的原版木雕与其他绘画技法综合运用的多元形态实现了“中华营造法式”的三维立体呈现,直接将原版上色展出,气势宏大,引发了不小的关注。

  4米多长、2米多高的画面上,每一处的细节都经过了严谨的考据,每一个人物的服装都来自《清明上河图》,每一个斗拱、梁柱都有出处和依据,仅文字说明就有上万字。光是作品上那个“吊线锤”的加入,就写了2000字的论证报告。如此经过5年的努力,《中华营造法式——建构千秋》才最终得以圆满“竣工”。

  从“门神系列”到《龙山凤水》,从《传承的记录》到《建构千秋》,戚序从不愿意重复自己,“艺术家不是混出来的,而是埋头苦干干出来的。”


美术报 要闻 00006 落刀无悔自在观——戚序 2019-06-08 10273535 2 2019年06月0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