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31版:砚边

艺坛遗珠王梦白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京画坛,曾有一位画家如流星般划过,随后便淹没无闻。他就是当时北京美术专门学校的第一批教授——王梦白。

  据相关史料记述,从上海吴昌硕的题襟馆书画会到北京的宣南画社和中国画学研究会,王梦白都是为数不多的活跃分子之一,他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当时各种重要书画活动之中,一直是当时传统书画圈子里的中坚骨干。

  然而沧海桑田,时事变迁,如今美术界对王梦白关注已经很少,也极少有人对其进行研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个人原因,也有时代因素。首先是王梦白47岁便英年早逝,他的绘画之路没有能够走得足够远;其次是他性格原因,王梦白性情比较狂傲,不趋时同、不侍权贵,容易得罪人,所以攻击和毁谤他的人自然也就较多;另外,他对钱财看得比较淡,常常把作品随手送人,因此到他去世时并未留下什么财产,画册也未见有系统地整理出版,与其他画家相比比较沉寂,作品流传不广。再有时代的原因,在当时,整个社会都在喊“革中国画的命”、“中国画行将就木”,因此对于他们这些传统画家来说比较被人忽视。这种结果对于王梦白而言,可以说是带有某种悲情色彩的,其遭遇确实让人同情和惋惜。

  王梦白,名云,字梦白,号破斋主人,又号三道人,祖籍江西丰城,出生于浙江衢州(今柯城区)。幼年在灯笼店、钱庄当学徒,虽然条件艰苦,但他仍非常勤奋好学。据王森然在《记王梦白》一文中回忆,王梦白年幼时母已丧,落为孤苦无依儿童。因贫穷无缘私塾,所以才在钱庄学艺。“曾见吴昌硕花鸟,朝夕临摹不辍,被店主歧视,谓其荒于所学而辞雇,除其徒籍,再度流浪,尝泣于路侧。”

  失业后的王梦白来到了上海,凭着自己的努力以及吴昌硕的提携帮助,渐渐站稳了脚跟,开始融入上海的书画圈,并慢慢展现才华锋芒。从1908年到1919年这十年左右时间,是他追随吴昌硕、浸淫海派风格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他的艺术开始走向成熟的阶段。

  从王梦白存世的一些作品中可以发现,吴昌硕常与王梦白合作或给王梦白题画。这很好地印证了吴王二人关系的密切以及吴昌硕对王梦白的认可。如王梦白和王一亭与吴昌硕于1916年合作有《倭瓜图》,左上即有吴昌硕的题跋。

  1919年上半年,王梦白离开上海去了北京。在这段时间,对他的影响和帮助最大的是陈师曾和余绍宋两人,在陈师曾的推荐下,王梦白受聘北平美术专门学校当了国画系教授,开始了他的艺专教授生涯。和余绍宋交往,加入了宣南画社,结识了一批北京的传统画派名家,如汤定之、陈半丁等。

  王梦白擅长花鸟猿禽,并善于写生,故得意之作均出自观察写生。据王雪涛在《忆梦白师》一文中回忆,王梦白到北京后,兴趣转向清代的华新罗、罗两峰和明代的沈石田、陈白阳,大写意方面则主要师法徐渭。他很喜欢徐渭的作品,经常用徐渭信手点缀的水墨法,因此作品浑然天成,让人感受到“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的精熟畅快感。事实上,在王梦白的绘画创作中,“眼快”和“手快”都只是表面现象,“心快”才是他的真正的诀窍。

  去北京之前,王梦白的画风属于吴昌硕一路的大写意的路子,比较粗犷,缺少精致、典雅。居京后经过陈师曾等人的指点后,画风大有改变,偏向小写意风格,同时作品气息更具古意,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面貌。据陈传席在《评现代名家与大家·续——王梦白》一文中记载,“北京老一代画人经常提到王梦白,都说他颖悟,天资聪明,比齐白石功力深厚”。

  当然王梦白的艺术未必会像齐白石一样大受追捧,也未必会像黄秋园一样重新被人尊为大师,但我相信,王梦白的艺术终究会被世人重新认识、重新关注。他的画作所流露出来的勃勃生气在今天看来依然那么鲜活、那么具有生命力。就像朱光潜先生所说:“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


美术报 砚边 00031 艺坛遗珠王梦白 2019-06-08 美术报2019-06-0800010;10259133 2 2019年06月0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