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专版

从种庄稼到种文化的美丽跨越

——浙江衢州柯城余东农民画家们带着“年货”进京跨年

  12月30日下午3点30分,“种文化——浙江衢州柯城余东农民画进京展”在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开幕,100余幅农民画,手提包、丝巾、点钻画等9种、25款衍生品正式与全国观众见面。

  此次展览由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浙江省美术家协会、浙江省文化馆、中共衢州市委宣传部、中共衢州市柯城区委员会、衢州市柯城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共衢州市柯城区委宣传部、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人民政府承办。展览将一直持续到2020年2月2日。

  中宣部副部长蒋建国,文化和旅游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李金早,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文化和旅游部人事司副司长王太钰,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冯乃恩,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徐里,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马锋辉,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凌,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骆献跃,衢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钱伟刚,衢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郑奇平,柯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朱晓芬和部分在京的衢州乡贤朋友和余东农民画家代表出席。开幕式由衢州柯城区委书记徐利水主持。

  “锄头”换“画笔”

  绘出余东三代的人生新路

  12月30日是北京入冬以来最寒冷的一天,但衢州柯城余东村村民余春良的心中却有一阵阵暖流在激荡,因为他和女儿以及外孙女祖孙三代创作的作品都被选中参加余东农民画进京展,并且都受邀来到了展览现场。据现为余东村文化中心主任的余春良介绍,因工作原因,他接触并热爱上了绘画,曾受协会郑利民、兰根良等多位农民画家指导,创作的多幅作品在省市农民画展出并获得成绩,其女儿余云梅受父亲影响,同样热衷于绘画,现任农民画美术培训老师,15岁的外孙女何媛媛在初三忙碌的学习之余,也在坚持绘画。

  其实在余东村,和余春良一样,因绘画改变一家人发展轨迹的还有很多。例如,同样被选中参加此次余东农民画进京展的郑根良。他的绘画技艺启蒙自母亲,他的母亲稍有些绘画功底,过去常帮人在家具、灶头上画写一些简单的“吉利”。受母亲影响,郑根良和兄弟7人从小热爱绘画,5岁起就开始跟着母亲学绘画,1973年,郑根良机缘巧合得到机会进入衢县农民业余美术创作班学习,开始习得一些正规的绘画手法,后在种地之余偶尔接墙绘工作赚取一些收入。2012年起,随着余东农民画日益发展壮大,郑根良的收入逐渐丰厚,开始全心投身墙绘事业。

  如今,郑根良靠墙绘工作,一年有20余万元收入,成功靠“画笔”绘出了小康生活。原先不支持他绘画的老伴,看到郑根良日益丰厚的收入和村庄的变化,也逐渐改变了观念。在夫妻俩的齐心协力下,子孙们的绘画之路也越走越顺。大儿子郑景现为后溪中学美术老师,2个孙女1个外孙女也传承“家业”,相继进入中国美院学习绘画。

  余东农民画

  从破土萌发到蔚然成风

  中国十大画乡之一的余东村,是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沟溪乡的行政村,座落在常山港支流大俱源溪边,千里岗余脉罗汉山下,清澈的溪水自北而南,终年潺潺流淌;郁郁葱葱的罗汉山四季花开,逶迤西去,村里传统的皮影、竹编、剪纸、丝绸、木刻等民间艺术、民间传说源远流长,村庄自古山清水秀,人文璀璨,民风纯朴,美丽如画。古人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这一方绿水青山孕育了这一带民众的爱美、崇美、画美之心,催生了学画、爱画、尚画的民俗风尚。丽山秀水和这方土地上勤劳朴实、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向往的人民,就是余东农民画的艺术之源。

  余东农民画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画家们把门板当画板,以卧室当创作室,不断借鉴剪纸、刺绣、皮影、木刻等多种民间艺术创作技巧,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创作,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余东村的农民画真正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后,农民收入渐渐多了,生活慢慢好了,心里乐了,吃穿不愁,又开始了精神的追求,改革开放的春风雨露,让农民画家原本那种爱画、学画、尚画的风尚,如田野山间的绿树繁花,又蓬勃兴旺起来。

  在2003年,村里成立了农民画协会,农民画家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组织,结束了一盘散沙,各自为战的状态。之后协会积极组织各种创作活动,参加各种展出,老画家笔耕不辍,青年画家不断涌现,有力助推了农民画的发展。这个时期,从衢州市到浙江省到全国的美术协会、文化部门,各种展出活动频繁举办,如重大节庆展,特色主题展,还有各地的农民画展,为余东农民画走出衢州,走出浙江搭建了一个宽广的舞台。

  目前,全村共有农民画会员300多人,骨干成员达48人,其中国家、省级民间优秀艺术人才6人。每年创作各类题材农民画1000多幅,累计有近300幅作品先后在文化和旅游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审计署、中国美协、中国文联、中国民协等主办的大展和大赛中获奖。余东村先后荣获全国十大画村、全国文明村、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AAA级景区等称号。2010年初,余东农民画更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应邀参加国家文化部组织的第十届阿曼马斯卡特文化艺术节展演、展示活动,受到国外友人以及华人华侨一致好评。

  “种文化”种出新成果

  余东农民画迎来收获季

  随着队伍的壮大和作品艺术水平的提高,在艺术品进入市场的时代背景下,余东的农民画家也开始尝试着向艺术品市场进军。2004年秋天,余东村农民盼望已久的画展,首次在沟溪乡大会堂举行。当地市区一家新落成的茶楼老板听到这消息后,正准备采购一批字画用于装点茶楼,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专程从市区赶来观看余东农民画展,没想到这位茶楼老板不仅喜欢上余东村农民画,还以8000元成交价,选中了20余幅余东农民画。作品变商品,首开纪录。在此之后,一些农家乐饭庄、旅游景区以及单位与个人纷纷到余东村购买农民画,当年实现销售收入10多万元。敢尝试就有收获,至2006年间,农民画家创作的600余幅作品中,已有400余幅被政府及市场收购,农民增收10余万元。小有收获,激励巨大,走市场也反过来促进了农民画画的积极性。村农民画协会还在衢州市区最繁华街区水亭街开设销售窗口,村里又有了设施完善的培训场地,余东村农民也就有了更为宽广的发展前景,来自欧盟、美国的一些国外朋友也慕名而来,收购收藏余东村农民画以及美术工艺品,并高度赞扬当今中国农村新变化,新景象。

  最近几年,余东农民又开始从艺术创作转向美术工艺品制作,将艺术性与工艺性有效结合在一起,积极利用当地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区域优势,不断拓宽销售市场,极大地突显了区域文化特色,呈现出地域文化的多元化、管理系统化、经营多样化、生产规模化。为农民增收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累计开发出美术工艺品小屏风、美术工艺框、工艺品台面画、工艺美术挂件等16个品种,9个系列,产业从业人数达800多人,实现文化产业收入达200多万元,产品远销中东、欧盟多个国家,进入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快车道,给当地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通过对农民画特色文化品牌的打造,使之成为乡村珍贵的旅游资源,让美丽乡村更具文化魅力。“这里的村庄真好看!”在画村里游览,总能看见三三两两参加研学的学生,漫步在清丽整洁的小溪边,流连于色彩艳丽农民画墙绘前。今年8月份以来,余东村和旅游公司合作,全力发展农民画研学旅游项目,短短3个月就有超过5000名学生来画村研学,农民画研学产业已经成为村民致富的一项新途径。2019年,余东村农民画产业直接给当地村民带来了1000多万元的收入,人均增收近8000元。

  奋力新征程

  谋“画”新篇章

  新时代东风强劲,农民画风生水起。在新的发展阶段,沟溪乡党委政府对下一步余东农民画的发展又有了新的更为长远的谋划,衢州市文联又专门派干部驻村联络指导,协调各方,一系列措施陆续出台。一是打造阵地,建好并充分发挥村美术馆集创作、培训、交流、销售的平台功能;二是壮大队伍,让余东的农民画家走出去,观展、参赛、参展,开阔眼界,提高修养,增强实力;三是做亮艺术特色,强化余东农民画的艺术特质、地方特色,提升作品的艺术品位; 四是做响品牌,多方出击,多措并举,让农民画进社区、进企业、进商场、进校园,提高知名度,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并喜欢余东的农民画;五是做大市场,引导农民画家转变创作观念,对接艺术品市场和买家的消费需求,多创作适应市场需求的作品,在参展作品和销售作品创作上要两手抓,要拓宽销售渠道,组织农民画家积极参加各种展销、拍卖等促销活动,以卖促画,以卖养画,形成产业,增加收入,提振信心。

  余东农民画从萌芽到逐渐发展到蔚然成风,从走出山村到走向世界,被世人所知晓赞誉,并非一蹴而就,这其中,从沟溪乡党委,到县、市领导、文化部门,正是他们的慧眼发掘、悉心培育、积极组织、投入资金、搭建平台,才有了余东农民画的今天,此次进京在恭王府展出,只是另一个起点,被世人所关注和喜爱的余东农民画,必将乘着东风,迎来一个崭新的明天。


美术报 专版 00016 从种庄稼到种文化的美丽跨越 2020-01-11 美术报2020-01-1100009;11556824 2 2020年01月1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