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聚焦

文章导航

同舟共赢

关于艺术性别的思考

  接到约稿,让我想起了去年我在马耳他与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和高利塔纳国际音乐节共同策展的“同舟共赢——女性题材创作展”,这里面就不光是女性艺术家创作的作品,还邀请了男性艺术家创作的有关“她”意识的作品,拓宽艺术表现维度,在马耳他当地获得共鸣和好评。

  今天艺术的多元化已经模糊了艺术家的性别差异。经历过20世纪女性自我认定、自我结构、自我建造之后,当下现实中的青年女性艺术家不愿意用“女性艺术”词汇使自己被单独抽离出来,后现代的女权主义不再把男性作为对立面,而是超越出女性的自身话题,从哲学层面重新思考自我和社会的关系。包括笔者本身就是一名85后女性身份的艺术家,我采访了几位同行女性艺术家都有共同的见解,但不能否定女性艺术提出的合理性,我们讨论的是不同审视者分化出的不同的视角和探索。她们近五年的关注视角,有的是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有的是人文古迹创作等,表达心理层面和精神层次,绝不仅仅是内心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而是我和世界的关系。这里,包括政治、文化、历史、社会,体现了她们作品的深刻真实性和价值观念。

  艺术表现上真的有那么大的性别之差么?如果把作品隐去姓名和性别你会有什么样的定义?我想随着社会的急剧发展和变化,这种界限会越来越模糊,它不是一种对立面,而是同舟共赢。女性与男性一同探索世界创造艺术的价值,这是她与他的合唱团。未来艺术史会出现更多的女性艺术之作,共同享受人类历史进程中的艺术诗意。从20世纪90年代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发展到今日,不管是男性艺术家还是女性艺术家都有着共有的文化,构成了当代艺术完整的语言大生态。“他”和“她”的艺术总是能还原和蕴涵着文化立场、历史视角、社会价值。

  艺术家本应以艺术性质作为区分,但性别的特异性又将其强加于艺术之上,艺术家的出现源于艺术与认知,“女性艺术家”的出现却源自于“女性自我觉醒”与“父权社会”。“女性艺术家”的艺术特征相对较弱却因为其概念形成的决定条件被加入了浓烈的社会元素,从而在社会变化的进程中不断被异化甚至在历史的某些时期成为了艺术群体中的特殊群体。艺术的根本是没有男女之分的,如同其他学科一样,但我们却总能在艺术作品中找到性别的影子。

  人们对于女性“柔弱”、“细致”、“委婉”的刻板印象导致了社会对于“女性艺术家”甚至是其创作的艺术作品的偏知与限制。旧的社会给予了女性太多的压力与束缚,我们总以为女性艺术理应具有更细腻、更敏感的特质却总是将艺术情感与情感艺术两种意识相混淆,当我们作为独立个体进行艺术创作时所迸发出的灵感是由独立意志与个人认知加工修饰而来的艺术结果,当我们作为艺术作品的观察者时,我们所具有的并非独立意志而是经过艺术洗礼所衍生出的对于艺术作品具有专一投射的形态意识。在我们将两种意识的驱动形态模糊后便会不由发问,是艺术衍生出了性别特征还是我们将性别加于艺术意志之上?这些我们可以闭口不谈却总会在艺术社会的变化进程中找到一致的答案。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艺术核心认知的变化,艺术在逐渐从“人”的情感中独立,“人”的主动情感不再是决定艺术的充要条件,转而替代的是艺术本身所流露出的魅力,“女性艺术家”也在社会的变迁之中更加明确自己的定位,坚定了自己理想,“女性艺术”的限制重心也从观察者的刻板印象逐渐转移到“女性艺术家”的主观选择之上。艺术社会也在这样的变化之中得到了巨大的进步,艺术氛围变得更加温和,艺术元素更高频率的交融,为艺术带来了本应有的革新浪潮。

  就目前全球共同应对的新冠肺炎疫情,哪里还有性别冲突,变成了当下全球无论男女都要应对的棘手问题,艺术家的共同智慧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才是紧要目标。或许不远的将来“女性艺术”不再是性别之异而成为了艺术的一部分。

  (作者系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四川美院中国画创研院主任)


美术报 聚焦 00008 同舟共赢 2020-03-07 11749056 2 2020年03月07日 星期六